“小厨师们”用面粉捏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造型。 王艳芳 摄
餐饮是幼儿园重要的活动内容,早餐、早点、午餐、午点,有的园所甚至还有晚餐、晚点。餐点时间占去了幼儿在园时间的很大一部分。怎样透过饮食让幼儿开启对生活的认知,让他们成为爱生活、会生活、有创意的人?我们以“体验有味道的生活”为基线,开展了一系列食育活动,让幼儿通过品尝美食、学习餐饮礼仪、探究食物本源等,传承优秀饮食文化,丰富幼儿的童年。
制定分类食谱,保幼儿健康
节气食谱,保健康。幼儿体质比较羸弱,对节气变更格外敏感,非常容易生病或产生其他不适。基于此,我们将现代营养学理论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保健养生法进行整合,以应季食材为主要材料,开发了适合幼儿体质的节气食谱。如立春时,带幼儿品尝脆生生的萝卜,取一张柔软透明的春饼,包上刚发芽的小葱、小油菜、菠菜等时令菜蔬,做成春卷,咬一口,满口清香,这就是“咬春”。
我们还开发了萝卜生姜饮等饮品,针对春寒和秋燥的幼儿饮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薏米红豆煎、炒米茶等是给湿气大的幼儿饮用的……在这些适宜的饮食保障下,幼儿体质越来越好,出勤率长期处于高位,甚至有的班级出现连续11个月满勤的奇迹。
特殊食谱,护成长。特殊体质的幼儿一直是家长和教师最为关注和无奈的群体。为保护他们的健康,我们结合晨检、请假追因和儿童发育曲线图等进行科学分析,将体弱儿分为挑食偏食易感型幼儿、肥胖儿、病弱儿等不同类型,在饮食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制定特殊食谱。如肥胖儿童,我们会用鸡胸肉替换五花肉,用蔬菜豆腐汤替换排骨汤等,用这种方式循序渐进地调整他们的体质,并引导其加强户外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偏食食谱,纠习惯。偏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极大障碍,也是家长、教师教育的难点。近年来,我们对偏食形成的原因、相应的教育策略、教育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部分幼儿喜欢软糯食物,导致咀嚼能力变弱,这成了偏食的一大主因。另外,家长偏食也会造成幼儿对某种菜品产生反感,从而形成习得性偏食;家长过于迁就和纵容幼儿吃零食、喝饮料,会造成溺爱式偏食;对幼儿的饮食过度关注,用诱惑或强迫等方式喂养幼儿,会诱发过激式偏食。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品尝游戏活动,让幼儿从尝一尝逐步过渡到喜欢吃。在餐前引导过程中,教师会取来当日食材,请幼儿分享食物中的营养,或者以歌谣、故事等形式让幼儿对即将端上餐桌的饭菜产生兴趣。吃饭时,启发幼儿发挥想象,给饭菜取个诗意的名字,也有利于激发幼儿对食物的喜爱。比如粉蒸肉,幼儿取名为“黄金小刺猬”,虾仁西兰花是“绿色森林”,鸡蛋丸子叫“月亮船”。
我们还通过阅读、制作、创编绘本故事,自己动手制作食物等,帮助幼儿渐渐认识偏食的害处和正确的饮食方法。慢慢地,幼儿对特殊味道的食物也产生了兴趣。
我们也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讲座,帮助家长掌握和应用科学养育知识,开展“妈妈和我一起尝尝姜”“偏食小巡警”等健康体验活动,举办亲子烹饪等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家长也形成了科学的养育观念和喂养方式。
学习餐桌礼仪,知晓传统文化
餐饮不仅仅是解决温饱,也是幼儿礼仪学习的重要契机。在幼儿园中,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在小班用不锈钢餐具,培养幼儿稳拿稳取、安静等待、整洁就餐的能力。中班采用竹制餐具,让幼儿体验不同餐具的质感,同时轮流为全体小伙伴服务,让幼儿逐渐学会自主取餐,自我服务。到了大班,我们为幼儿配备筷子和瓷器餐具,让他们学着认识传统餐饮工具,并能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服务,培养合作意识。
同时,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我们邀请民间艺人、爷爷奶奶一起参与幼儿园的食育庆祝活动。如元宵节,我们请一些年长的家长来园当志愿者,教幼儿捏属相面灯。同时,幼儿与家长一起唱诵本地童谣“天亮了,鸡叫了,小鸭子挑水来到了。狼打柴,狗烧火,猫儿洗脸蒸饽饽”。
清明节蒸小燕,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这些节日美食让幼儿记忆深刻。我们力求延展节日文化的教育价值,让不同节日给幼儿带来不同的体验,让传统文化根苗在幼儿心中深植。
每个月的第二个周五是全园的生日宴时间。这一天,在本月过生日的幼儿聚集到一起欢庆生日。我们改变吃蛋糕的习惯,将威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饽饽融入生日宴主题活动中。
我们把菜园中各种颜色的蔬菜榨汁,这些汁液是天然无害的染色剂。厨师将汉菜的粉色汁液、菠菜的绿色汁液、火龙果的红色汁液、南瓜的金黄果肉揉到面中,幼儿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彩色的面团在他们手中可以变成任何东西。作品很快新鲜出炉,小兔子、小乌龟、彩圈、花朵……不论是什么样子,在幼儿心中都是最美妙的生日礼物。
寻找食物本源,做科学探究达人
“豆角是怎么长出来的?茄子小的时候也是紫色的吗?”……幼儿的内心总是有无数的问号,这都是教育的最好契机。为满足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我们开发了园内种植区,园外中药种植基地和农场,让幼儿从尝试自然种植、陪伴植物成长、饲养小动物中,了解食物来之不易,学会珍惜食物,同时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开展种植活动,幼儿明白小麦要经历播种、拔节、抽穗、扬花、收割、脱粒等过程,从而更明白食物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
与此同时,在种植的过程中,幼儿还丰富了不少关于植物的科学知识。
小菜园的种子大部分是家长提供的,也有幼儿去外地游玩时带回来的。有个幼儿去世博会,带回了一些太空南瓜种子,最大的一个南瓜重达40多斤,给所有人极大的震撼和鼓舞。
玉米是幼儿都爱吃的食物,掰玉米也是他们特别喜欢的活动。在采摘之前,幼儿先讨论了关于玉米的常识,“玉米可以做成玉米羹、玉米沙拉、玉米罐头”“姥姥用玉米粒喂大母鸡,下的蛋可大啦”。幼儿叽叽喳喳说着自己对玉米的认识。一颗小小的玉米种子可以长成两米高的植株,种植园里,幼儿都抢着和玉米比一比谁更高。慢慢地,他们发现,原来玉米浑身都是宝。
在观察、记录植物成长过程中,幼儿知道肥料可以为植物增加营养,驱虫药能赶跑害虫……
在就餐过程中,食物的滋味、软硬,咀嚼的声音会吸引幼儿用心去品味、分辨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叶的清爽、花的芬芳……“黄瓜的汁很多,像是在嘴巴里下了一场小雨”“小小的豆腐像果冻一样滑进我的嘴里”……通过这样的分享、表达,慢慢地,幼儿的感官越来越敏锐,表达越来越清晰,想象力也越来越丰富了。
采摘下来的食材吃不完怎么办?冰箱存储,空间有限;自然存放,容易腐烂……幼儿就与爸爸妈妈一起找寻食材的保鲜方法。如吃不了的白菜可以在广口瓶里水生保鲜,土豆、萝卜可以埋在土里继续生长。他们还策划组织了阳光大卖场、大丰收话剧表演、儿童庙会等特色活动,将食材销售出去。
经过长期努力,我园幼儿个个吃饭香,身体棒,很少有感冒生病的。学期末幼儿身体测查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所有幼儿都长高长壮了,家长们也发现幼儿不再挑食,还懂得爱惜粮食、保护自然了。或许这就是食育的价值,它发生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看起来也不起眼,但却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幼儿。
(作者系山东省威海经区凤林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