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着我国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大学生拥有活泼的生命,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生命教育的视角,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而高尚的生命意识,会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确理解、对崇高生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促进大学生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生命教育通过直面生命的发育、成长、发展和人的生死等问题,让学生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由此学会感恩和分享,获得心灵的和谐、事业的成功,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在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是人的“黄金时代”,脑力和体力都处于旺盛期。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勤奋学习知识、深入思考人生、奋力提升思想境界、勇于进行社会实践的宝贵时期。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但自我意识的增强与其认知能力发展尚不协调,对问题的认识常带有较多的社会性和理论色彩。
怎样才能最大化地实现生命的价值,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这些与生命意义相关的问题,是他们这个时期思考最多的,也是他们这个人生阶段需要去弄清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他们日后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的形成。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古今中外的伟人和英雄的生命历程、光辉事迹,让大学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成长轨迹和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代入式认知,充分体味他们的崇高思想品质形成的心路历程,对生命意义进行多重思考,从而自觉接受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摒弃低俗的思想观念,最终形成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正确认知,将他们培养成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促进学生生命意识的觉醒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持续建构“敬畏生命”的课堂文化,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生命觉醒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生命诞生的神圣和珍贵,珍爱自己的生命,进而敬畏他人的生命,并扩展到珍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和”,强调中和,致中和,天地人和。面对人类社会,敬畏生命即敬畏他人、善待他人,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面对自然界,敬畏生命即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认识到个体的生命是整个大自然所构成的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认识升华中,大学生会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拓展生命的内涵,更加珍爱生命。
全人类都处于同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彼此息息相连,休戚相关。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引导大学生尊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传统文化美德,充分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无论经历什么挫折苦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团结一致,坚强面对。生命教育启发大学生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也启发大学生“群体生命”意识的觉醒,激发出生命向真、向善、向美的渴望以及利己、利他的觉悟。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传统教育模式过多注重教师知识讲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容易导致大学思政课教学效率偏低。其实,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生命觉醒”的力量。思政课教师要启发大学生对个体生命和群体生命的觉悟,这种觉悟里蕴含着强大的动力,推动大学生在学业中发挥出强大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在求知路上大胆求索、追求创新,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热心参与集体生活,在火热的大学生涯中充实自己的学识,锻炼自己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本领,为将来充分实现人生价值、奉献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在这样的生命教育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水到渠成,并且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河北省2018年教学改革项目[2018GJJG097],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