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李渔故里 遇见童诗

[db:作者]  2020-10-30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诗国里的孩子。王珺 摄

    “如果世界重新开始,天空也不再叫天空,而叫游泳池,一个巨大的游泳池。云也不再叫云,而叫鱼……”台上,孩子们在童诗创造的多彩国度里徜徉;台下,诗人们在儿童的唱诵中与自己写下的诗句重逢。台上,是来自浙江省兰溪市兰花小学、实验小学、兰江小学、马涧中心小学等校的小学生;台下,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诗人金本、蓝蓝、保冬妮、王立春、陈诗哥……

    为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材《笠翁对韵》的文化价值,积极推进中国诗歌教育,促进儿童文学的繁荣,由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教师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兰溪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童诗中国(兰溪)论坛日前在浙江兰溪举行。

    兰溪,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渔的故乡,曾被上万篇诗文歌咏过的城市,在这个秋天以童诗的名义迎来了一场诗歌与教育的聚会。童诗诗人、童诗翻译家、教育工作者在这里感受诗意,讨论诗歌对教育的价值,分享什么样的童诗才算好的童诗。

    诗意,在一座城市

    溪以兰名,邑以溪名,地处浙江中西部的兰溪是一座诗情画意的城市。有人说,兰溪的诗意一半隐于山,一半显于水。郁达夫的“红叶清溪水急流,兰江风物最宜秋”,戴叔伦的“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以清新灵妙的笔触书写兰溪山水之美与渔家欢乐之情。

    兰溪市委书记陈峰齐对兰溪的千年文脉如数家珍:据不完全统计,在兰溪留下足迹的诗人有400多人,歌咏兰溪的诗文上万篇,涌现了以诗书画闻名的得得和尚贯休、以《诗薮》立说的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词曲文兼长的清代戏剧大师李渔等一批历史名人、文化巨匠。他自豪地说,作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兰溪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诗城”,近1400年的建县史孕育了兰溪丰富多彩的诗歌文化。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李渔一生著述颇丰,著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无声戏》《十二楼》等五百多万字,还批阅《三国志》,倡编《芥子园画谱》等。他游历山川,博览群书,在诗词启蒙读物《笠翁对韵》中,将平水古韵散编于笠翁三十部韵里,融汇了历史人物、事件、山水、花鸟等,被誉“才名震世”。

    兰溪不仅有“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的“且停亭”,也有李渔路、兰溪芥子园……李渔在故乡留下的印记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

    在兰溪,谈论《笠翁对韵》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从小喜欢诗词、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的兰溪六中教师汪敏红说起《笠翁对韵》更是娓娓道来:“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五月上旬的一天,米东居士在家中收拾书箱,偶然翻到了一册老旧的《笠翁对韵》,捧而读之,爱不释手,像发现珍宝一样惊喜。惊喜之余米东居士做了两件事:一是为《笠翁对韵》写序,二是立即刊印《笠翁对韵》。据考证,《笠翁对韵》是李渔寓居杭州期间编写的。”

    因为是李渔的同乡,因为对诗词的兴趣,汪敏红与《笠翁对韵》有一串长长的故事。2010年9月,汪敏红在兰溪一所山区小学任教。她看到山区的孩子们没有机会像城里孩子那样上各种兴趣班,但大自然的山水同样孕育了他们的灵气和聪慧,于是就把《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对韵读本引入语文课堂,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诗词教学实践。

    “最初遇到的难题是格律教学。我像老太太点鸡蛋一样天天对着一堆平平仄仄点啊点。没过多久,就摸索出一些方法。一节课上,只要几分钟,几句口诀,就能让孩子们快速掌握近体诗的平仄。同时我还将平仄格律编成了手势操、脚操。学生读对韵,必以手势操或脚操助读,一来强化了平仄概念,二来消除了上课的倦怠感。”一个学期四个多月的语文课程,被她压缩到两个月,余下的时间都用来教学对韵,学写诗词。一周一韵,一日一诗,两年下来,孩子们就仿写出了上万首诗词。

    2012年6月,汪敏红所在的兰溪市芝堰中心小学被评为金华市诗教先进单位,她的诗教课题也先后获得了兰溪市级和金华市级新课程改革评比一等奖。2016年9月,她调入兰溪市第六中学,又在校长的支持下开始了“对韵课程”的探索,主编了校本课程《诵对韵,学先贤》。

    诗意,在一所所校园

    在兰溪,像汪敏红老师这样爱诗、爱教育的教师有很多:马涧小学的吴佳、实验中学的倪春讯、永昌小学的吴旭春、赤溪学校的黄赛娟……兰溪市教育局局长李益民说:“《笠翁对韵》传唱数百年,承李渔诗韵,塑兰溪少年诗意之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日日有吟诵,周周有诗课,主题有诗意。李益民局长告诉记者,兰溪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有的挖掘乡村田园特色,有的依托古城古韵,有的结合地方特色,办起别具一格的特色诗会。如永昌小学一年一届的油菜花诗会,学校特意开辟出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地,每年花开时节,便是诗意萌动之时,将诗歌与绘画、摄影、书法相融合,借助油菜花田,让学生赏诗写诗绘诗演诗,以手绘、书写、赞美、品味等方式,感悟自然之美。

    本次论坛的诗教现场马涧中心小学是一所以古诗文启蒙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开发了“新六艺”校本课程“诗、书、乐、射、御、弈”和校本读物《骥溪古韵》。江苏扬州邗江实验学校语文教师丁云本次受邀为该校三年级学生上了一堂童诗课:我的影子朋友。

    “用诗的方式说说我们的影子吧”,丁云从一幅图引出诗题,以自己的一首“影子诗”抛砖引玉。好诗都是从心里流出来的,所以她的课给人的感觉也是轻松自然、水到渠成。她把《影子也会跑》的作者、童诗诗人王立春请上讲台朗诵:“我会跑/影子也会跑/我怎么跑/影子就怎么跑/我跑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我飞快爬上台阶/影子折叠着追过来/我忽然停住/哈哈/影子一头撞到了墙上。”哇,孩子们好兴奋,尤其是最后那句,他们觉得太搞笑了,太棒了!诗歌的形式、诗味的体现、诗眼的寻觅,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认识了诗,欣赏了诗,还牛刀小试,自己做了回诗人。

    丁云既是教师也是诗人,2005年开始,她把童诗带进课堂,她教学生赏诗、写诗,也从对学生的观察中获得灵感,创作童诗。她说:“和孩子们一起在童诗里停留的日子,让我发现童诗在一点点地改变着孩子们的阅读生态,改变着他们的目光,改变着他们对世界的态度,也改变着他们的语言风貌。”

    诗意,在诗性和童心里

    “妈妈,我不会走远/我就在游乐场的木马亭/妈妈,我不会走远/我就在学校的科技馆……/妈妈,我不会走远/我就在新疆的疏勒县/妈妈,我不会走远/我就在剑桥大学的医学院。”这首《妈妈,我不会走远》是儿童文学作家保冬妮十多年前有感于女儿的成长写的,当听到兰溪的小学生声情并茂地演绎自己的诗句时,她特别感动。

    就让他们在诗意中成长吧!相信这是童诗诗人的心声,也是教书育人的师者的希望。

    什么是童诗?丁云说,童诗就是属于儿童的诗,是让儿童自我感知、自我发现的文字,是能说出他们心声的文字。

    给孩子写诗很容易吗?王立春说,当然不,“如果只是因为读者是孩子,对于诗性的揣摩就蜻蜓点水般浮于表面,不去修炼和提纯诗性,是对小读者的不负责,更是对诗人自己的不负责”。在她看来,一首好品相的童诗,一定是兼具了诗性和儿童性的特征,缺一不可。“如果儿童诗是一只冲天的飞鸟,那么左翼承载着诗性,右翼承载着儿童。这是一种同时的运动,是一种共同的擎起和振翅”。

    优秀的童诗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催生儿童的想象力,引导儿童“向着光亮那方”成长。这也正是诗教的意义吧。

    “我们将肩负校园诗教‘启心智、敦教化、厚人伦’的使命担当,当好引路人、点灯者,引导孩子们‘读诗音、品其韵,咏诗文、知其情,书诗意、明其志’,通过读诗、观诗、写诗、悟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擦亮孩子的天空、温暖孩子的心灵,引领孩子们诗意地生活。”——这是童诗中国论坛发表的诗教宣言。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0-11-07/201176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