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孩子就读的幼儿园举办了一场“小小军营”活动。活动为期一周,专门请来国旗班的退役军人为小朋友们展示升旗仪式,教小朋友站军姿、走军步、打军拳。每个小朋友都穿上军装、戴上军帽,软萌之中竟也透露出几分飒爽之气。活动结束后,幼儿园还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枚小士兵勋章。
作为一名80后,那一刻内心深处是有些羡慕的。在上世纪80年代,这样高大上的活动,即使在一所专业的幼儿园,也相当少见。直到念小学的前一年,父母为了让我收心,才把我送进了村里的幼儿园。所谓幼儿园,其实就是找了一间长期闲置的空房子,从屋顶吊下一盏白炽灯,搭上一块破旧的黑板,请来同村一位大约多读过几年书的“文化人”,便算是幼儿园了。对比现在的幼儿园,简直天差地别,所以才会忍不住生出羡慕的感觉。再细想想,这种羡慕居然有些似曾相识。常常听父母对我说:“你们这一代人真幸福,不用干农活,能专心上学、还能上大学,能到大城市去、见这么多的世面,多幸运啊!我们真羡慕你!”
“羡慕”,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这样一种情感,在我们这样一个小家庭中得到了传承。我的父母羡慕我能上大学,我羡慕我的孩子从小就能上这样好的幼儿园,那出生在战乱年代、未上一天学、一字不识的祖父母,是否也曾经这样羡慕过我的父母呢?从小家看大家,一个中国普通家庭的往事,这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羡慕”,折射出了70多年来中国教育的历史变迁,折射出中国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折射出几代中国人对教育始终如一的执着和追求。
羡慕的第一层含义,是遗憾。中国人常说,教育梦,大学梦。何谓梦?因为遥不可及、不敢奢望,因为是一代代中国人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因为是很多中国人终其一生无法达成的遗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原有文盲中也仅有160万人达到高小和初中毕业文化程度。我父母便出生在这样一个年代。父亲常说:“我们这一代人吃了很多苦,一出生就遇上三年自然灾害。”母亲一边上学一边放牛,小学四年级就辍学回家干活了。父亲初中一年级辍学,干了几年农活后,为了寻找新的出路选择了参军。直至今天,未能好好上学、未能实现大学梦,依然是父母心中难以释怀的伤痛和遗憾。
羡慕的第二层含义,是进步。我出生的那一年,国家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短短30多年,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实现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实现清零,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现在,每年参加高考的孩子约有80%能上大学,而在30多年前,这个数据还不到10%。在广大农村,学校成为当地居民眼中的“地标”,崭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配备齐全的功能室、平坦宽阔的操场,办学条件完全不输大城市。去年在四川凉山州调研时,我们反复提出:“我们想看看你们这里条件最差、最贫困的学校。”当地同志无奈地回答:“你们说的都已经过去了,现在学校的条件好多了,真的没有那样的学校了。”短短几十年,有教无类、人人可学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羡慕的第三层含义,是期望。7岁时,父母为了让我能接受好的教育,全家搬到了县城,我成了县城一所小学的借读生。每天上学前,母亲都反复嘱咐我:“要好好珍惜难得的机会,认真读书、考上大学,这样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才能有出路。”过上城里人的体面生活,这就是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农村苦了半辈子的母亲对孩子的最大期望。现在同样作为母亲,我对孩子受教育的期望,不仅仅希望他能获得高学历、找份好工作,自尊自立自强,更希望他能通过教育锤炼意志、涵养品格、升华灵魂,在成长中收获快乐、实现生命的价值。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覆盖生命全周期的教育,是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的教育,是走向并影响全世界的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必然面临的新任务,是对新时代中国人民教育期盼的最好回应。高质量的教育、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每一位父母的期望,是中华民族新的教育梦。回顾过去70多年走过的历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个新的教育梦,必然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我希望并且坚信,将来的某一天,我的孩子会对他的孩子说:“孩子,我很羡慕你,能生活在这样好的时代,能接受这样好的教育!”
(作者系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宏观政策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