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学校在文明结对乡村——淳安县瑶山乡幸福村设立“幸福学院”
②学校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长期以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和支援西部建设号召,充分发挥国家示范校、优质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及浙江省重点校的优势,利用人才、智力、科技资源,认真履行社会职责,在东西协作、乡村振兴、对口帮扶等方面主动作为,打造了助力脱贫攻坚、服务育人的“高职样本”。学校于2020年11月被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评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组织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认真落实省教育部门《关于印发〈2019年度职业教育东西部扶贫协作任务〉的通知》和《关于全面落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协议工作任务的通知》,学校党委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2018年、2019年、2020年每年初的党政工作要点,都把对口支援、职业教育东西部扶贫工作列入其中。2019年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由组织部、人事处、计划财务处、工会、团委等相关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研究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确保帮扶工作有组织落实。
坚持以生为本
关注学生困难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了学”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帮困助学的承诺。学校一贯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建院之初便提出了“关爱学生进步,关心学生就业,关注学生困难”的“三关”学生服务体系。多年来,在以生为本理念引领下,学校以人文关怀和无私奉献滋润困难学生的心田,坚持经济资助与成长成才服务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普及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以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努力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发展服务型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一是多路并进,提升资助工作精度。
通过班主任电话家访、实地走访、食堂消费梳理、信息化系统构建、完善认定标准等措施努力做细资助对象精准,做实资助标准精准,做好资助发放精准。近年来每年认定资助对象1800余人次,发放资助资金1000余万元。全年提供勤工助学岗位600余个,发放勤工助学经费200余万元。
二是多措并举,提升资助育人温度。
在高考录取时、新生入学季、冬季到来前、春节返乡刻等阶段宣传好国家资助政策,设计好暖心资助项目,将资助资金发放在学生更需要的时刻。尤其是2020年全国上下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筹集资金为每一个资助对象发放在线学习流量补助,助力其在线学习;为每一个学生发放爱心牛奶,助力其增强体魄;为每一个受新冠疫情影响致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助力其渡过难关。通过设计,确保既有常规性补贴又有临时性补助、既有针对性帮扶又有激励性资助,将资助资金使用在学生更需要的地方。
三是多点发力,提升资助育人效度。
强化诚信教育,树立学生诚信意识,规范学生诚信行为,培育诚信的职业人格;实施感恩教育,通过资助宣传大使、感恩书信撰写、感恩故事会、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和国家的情感;开展励志教育,以革命传统教育、榜样力量带动、励志讲座熏陶为切入点,涵养学生励志精神;突出职业精神培育和就业指导帮扶,在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等维度积极构建平台、搭建载体,树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自信心。2020年创新性组织“鸿鹄励志”游学项目,帮助资助对象拓展视野、丰富阅历、提升综合素质,激励其立鸿鹄之志、展鸿鹄之翅,积极担负起时代使命,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就业方面,学校发动教师、校友力量,“点对点”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落实就业岗位,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质量。2020年上半年,为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届学生造成的就业影响,学校职工、校友企业还共同募集人民币500万元,设立2020届毕业生特殊关爱基金,主要资助就业特别困难学生、疫情严重地区毕业生。
在大力实施经济帮困助学的同时,学院还积极探索创建帮困与育人紧密结合的教育机制,开展了一系列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的团队心理辅导活动,制定了“扶贫扶志”教育活动方案,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增强了自强自立的信心,培养了感恩奉献的爱心。
精准施策发力
履行社会职责
学校要从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将扶贫工作纳入全局工作部署之中,把扶贫攻坚工作与学校党建、教育教学、人才储备、学生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促进脱贫攻坚与学校全面发展有机结合。
一是对口支援西部高职院校建设。
2016年11月,与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帮扶协议,2018年4月,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帮扶协议,2020年11月,与新疆理工学院签订帮扶协议,从学校发展、专业建设、教师培训、学生交流、图书资源共享、联合科研攻关等方面进行对口帮扶。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选派两名中层干部分别挂职担任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选派一名骨干教师援助新疆理工学院的专业和课程建设,周期均为3年。学校集聚优势资源和后方力量,不遗余力为挂职干部教师的工作开展提供坚实保障,近3年,学校领导与青海、新疆对口支援院校领导交流互访近20次,学生交流30余人次,捐赠受援方的物资设备价值达310万元。援青干部吴国平先后获得青海省海西州对口支援海西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3次。援疆干部吴德银先后获得阿克苏地区优秀援疆人才、地区民族团结模范人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等荣誉称号6次,并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部门记功1次。
二是积极承担各类业务帮扶培训。
近3年来,学校选派教师赴青海、新疆对口支援高职院校开展专业指导、竞赛辅导、师资培训等近50人次,接受对方干部教师挂职学习50余人次,举办岗位技能提升、创业项目等培训7期。同时,学校还主动承担了山西中行“万马奔腾”网点综合业绩竞赛培训班、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培训班、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财务人员能力提升班、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培训班等9期,培训人数达363人。
三是服务引领同类院校发展。
2020年9月,学校主办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党委书记论坛,汇聚了“双高”建设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经验与成果,并形成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党委书记论坛杭州会议共识”。连续牵头主办五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院长论坛,扎实推进了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连续牵头主办七届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以更高的政治自觉、更强的使命担当、更优的质量标准,切实助推了高职教育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工作。2020年8月,主办全国“双高”校财经商贸类专业群建设研讨会,并发起成立全国财经商贸类高职学校(专业群)高水平建设联盟,为促进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学校2020年全年还主办、承办各类学术交流研讨会、论坛等近20场。诸多活动的开展,汇聚了一大批优质高职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了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
四是助力地方职业教育提质。
2019年学校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培训、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达成对口合作方案;根据浙江省教育部门《关于建立完善双高校对口帮扶机制助力新一轮山海协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学校会计专业对口联系永嘉职业中专,电子商务专业对口联系衢州市衢江区职业中专和天台职业中专,通过建立对口支援具体计划、细化专业帮扶内容、制定常态化帮扶制度等,扎实推进了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
五是聚焦乡村振兴和文明结对共建。
自2008年开始,坚持12年与台州市天台县龙溪乡开展扶贫结对,共投入资金410余万元,并下派专业骨干教师到乡镇挂职,在传统特色农业发展、美丽乡村统筹规划、乡村经济振兴等方面给予针对性指导和帮助;从2005年开始,坚持15年与杭州市淳安县瑶山乡幸福村开展文明结对。瑶山乡幸福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山核桃,而该村之前山核桃林与山脚之间因没有马路,采摘后的山核桃全靠村民人工挑担运送,不仅路途遥远,还易发生危险。2007年,学校全资为该村修建了一条运输山核桃的水泥马路——共建路,将村民运输山核桃时间从5个小时缩短至15分钟,大大提升了劳动效率,切实解决了500余人生产生活的交通难题。结对15年间,学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帮助该村修建了双赢楼、同心坝等基础设施项目6个,惠及村里130余户村民。此外,学校领导每年坚持带队赴结对村镇开展调研交流。学校每年暑假都会选拔100余名学生组成“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实践队,专程赴两个村开展以金融政策宣讲、课题调研、支教服务、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带动当地村民增收和乡村文明建设,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吴德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