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劳动耕作,上好课程思政的“田间大课”。西南大学 供图
作为西南大学农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家住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大屯镇的李婧疫情期间也没闲着,她扛起锄头,握着水瓢,查看资料,与家人一起种了番茄、玉米、辣椒、茄子、香菜等,“在家务农”成了李婧留守家园时的重要功课。“我就把它当作在家的社会实践,作为一名农科学子,爱农知农为农就是本分。”
“源于对‘三农’事业的爱触发了行动的自觉。”李婧只是西南大学农科专业学子中的一员。
作为教育部在西南地区的直属涉农高校,近年来,西南大学着眼“三大课堂”,深入挖掘通识课堂、专业课堂、实践课堂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课程育人全环节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建设“大国三农”
课程思政融入通识课堂
通识课堂是拓宽农科学生格局视野,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领域。
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指导下,学校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农林人才培养全过程。
温涛、赵国华两位副校长率先领衔,携手12位来自农林经济、农业科技、农耕文明、农业扶贫、农村金融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组建课程团队,以“家国民生大情怀”为目标,开发建设了“大国三农”通识教育特色课程。
“要把中国农业文明与文化传承、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安全、中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乡关系建设讲清、讲明、讲透,要让学生明晰中国农业发展大势、明白乡村振兴建设重任、新时代农林青年的时代使命。”温涛介绍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之所在。
2019年秋季学期,“大国三农”迎来了首期学生,一堂堂洋溢着智慧、热情的课堂,展现了教师们不一样的专业视野和专业深度。
“中国是世界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中国农业是风险最高的行业之一,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风险规避的有效工具。”谢家智教授“聚焦三农,农业保险发展道阻且长”的课堂,他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农业保险发展的思路和机会,并从当前农业保险面临着层层阻碍,讲到如何让农业保险“飞上天”的方法,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们将发展农业保险的大任深植于心。
“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和创新,”“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见识,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和普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才能在‘三农’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利益。”师生交流相当活跃。
中国农耕文明、中国农业经营政策、农业扶贫实践、农业科技创新、农业资源环境、农业技术革命、城乡融合发展、农村金融创新、农户自主创业、农村公共服务、农村产业组织等涉及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之路和乡村振兴之路都是他们关注的话题。
“与时代使命责任紧密贴近,拓展了学生们‘三农’建设视野和格局,‘三农情怀’更加牢固。”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说道。
传承“三农情怀”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堂
专业课堂是增强农科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培养专业情怀的重要课堂,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领域。
学校在2019年4月面向所有专业课程启动课程大纲修订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育人元素植根于每门课程的每章内容之中。”学校教务处处长吴能表谈道,学校特别突出所有课程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每门课程每个章节必须设置包括认知类、过程与方法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在内的三维目标,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深度融合。
学生们爱上这样的专业课。农学专业的“现代作物科学概论”课程,将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教育、文化自信教育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对比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体系下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与传统小农经营生产模式,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介绍作物学研究最新成果(如袁隆平院士最新的海水稻、李加纳教授创制的甘蓝型黄籽油菜新品种),融入国情、校情、农情教育,让学生理解现代作物学研究与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讲授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在致敬辛劳农民的同时,激发农科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与担当。
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学生们普遍认为这样的课程能让自己检视日常行为,改变不良习惯,意识到承担的社会责任,加强了自觉守法意识。
上好“田间大课”
课程思政融入实践课堂
将课程思政与劳动育人融入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领域。
“这是体现对农科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重要课堂,”校长张卫国介绍说,学校让学生深入温网室和田间地头劳动耕作,从整地、播种、施肥、授粉、收获、测产、选种等各个环节亲身参与生产劳动实践,学习作物生产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锤炼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理论学习与应用实践相贯通,为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2020年疫情防控与农业生产皆不可误的关键时期,学校农科专业的师生们积极响应“走进乡土乡村 助力精准扶贫”的号召、怀揣着对“三农”事业经久不息的热情,参与了兴农扶贫社会实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李加纳教授领衔建设的“现代作物科学概论”课程在基地为学生在线讲授“油菜学专题”的“田间大课”,指导师生参与农业科研和春耕生产,为春耕备耕开出良方,上好疫情防控期间的“田间大课”。
“我们农业人,要积极响应国家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的‘三稳’要求,积极应对、全力以赴,稳步推进增产增量,这是我们农业人、油菜人共克时艰、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责任和担当。”李加纳说。
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来自学校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生物技术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等农科专业100余名教师和600余名学子在实践地开展了春耕备耕农事帮扶、农业科技宣传等形式的支农活动,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等多个领域,足迹遍布四川、云南、贵州、河南等9省18个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