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聚力育人机制创新 夯实立德树人根基

[db:作者]  2020-12-1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高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一直是党和国家、社会及高等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

    近年来,安康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对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在总结前期思政课改革、辅导员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学风教风建设等工作创新经验基础上,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接续奋斗,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艺术性、实效性融为一体,凝练校本特色,改革探索出“理论引领—课堂明道—实践砺行—文化浸润—管理协同”五位一体思政工作新模式,夯实“三全育人”责任的长效机制。

    理论引领 滋养初心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校师生,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工作的出发点,不断增强对“两个巩固”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的思想保障。

    层层示范引领,理论武装全覆盖。“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就没有行动上的自觉。”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理论武装工作,从党委理论中心组到各团学教师,从学生骨干到党员代表,坚持校内两级中心组带头示范、团学教师宣讲示范、学生骨干学做示范,持续深化“四个层面”(党委中心组、二级单位中心组、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团学学习)、“三个课堂”(理论学习课堂、专题培训课堂、网上在线课堂)、“两主题”(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的理论学习模式;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进培训工作,层层推进,各级赋能,滋养立德树人初心。

    实施价值引领工程,突出党旗领航。深入推进“规范化党支部建设及示范点创建”工作,以“三会一课”为抓手,构建学生党员学习培养体系。强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设“青马微课堂”,创新“互联网+青马教育”模式,形成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与互动,着力培育信仰坚定的团学骨干。

    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理想信念是信仰根基,学校坚持从思想认识上、行为养成上强化“四史”“四风”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实施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新民风、校风、教风、学风践行培育工程,让理想信念引领师生建功新时代,正确引导大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以实际行动实现人生理想。

    “科学理论是我们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持续深入系统地强化理论武装工作,破解了思政工作“责任空挡”“各自为战”等一系列现实当中的教育难题。2018年3月,学校被陕西省委宣传部门评为全省理论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先进集体。

    课堂明道 提质增效

    持续推进以思政课“六个一”即“一次理论测试、一篇社会调查报告、一次社会实践、一次模拟课堂教学、一篇读原著心得体会、一次演讲活动”为内容考核方式改革和“问题导向式”“案例式”专题化教学改革,集体备课、集体教研,集智聚力,将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带入课堂进行“理论解剖”,不断提升学生思政课“抬头率”“点头率”,思政课的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明显增强。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学校制定了《安康学院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方案》,建设课程思政“六个一”工程,推动每门课都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即:打造一批课程思政育人精品课程、一批示范课堂、选树一批优秀教师、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凝练一系列可推广的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共同构建“三全育人”新局面。近3年来,连续获得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优秀组织单位,一名参赛教师取得省级“教学标兵”、5名教师获省级“教学骨干”。

    实践砺行 自立自强

    构建成长践行体系,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学校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定《社会实践管理办法》《社会实践学分认定办法》等措施,系统规划实施校内外志愿服务、课程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及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育人体系,夯实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完善认识发展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链条,激发育人内生动力,发挥自育功能,实现德智并育效果,砥砺学生成才。学校形成了坚持31年的“敬老院慈善志愿服务”、23年的“诚信互助银行”、20年的“保护母亲河,清水供北京”环保志愿服务等在社会有广泛影响力的系列社会实践品牌。2019年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称号。

    文化浸润 久久为功

    广开视域,深挖文化育人资源。学校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汉水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和校园文化资源中的育人要素,以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为支点,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属性,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学校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组建首席专家团队,开展陕南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挖掘整理阐发、鉴赏评价思想文化价值,为学校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开拓了重要资源。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建构矩阵,推进浸润式育人。为营造文化育人的浸润式氛围,强化隐性文化育人的浸润力和感染力,形成“润物无声”、持续发力的育人效果。学校通过项目扶持、成果认定、品牌培育、持续建设等措施,在全校紧密开展对接涵盖院系特色、时代特征、青年特点的校本文化特色品牌建设,建构浸润式育人环境的大矩阵,实现二级学院“一院一品”文化品牌全覆盖。挖掘整理的安康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成果,有4例被相关网站刊载。近5年来,学校先后5次获得全省高校优秀校园文化成果表彰奖励,省内外十多所高校先后来校考察学习,学校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科技文化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表彰奖励达1700余项。

    管理协同 凝心聚力

    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形成全校人人有责、人人明责、人人履责的思政教育合力。

    育人职责相融,管理服务协同。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体系,推动形成育人合力。打造全员精心、全过程精细、全方位精准的“引、帮、管、服”“三精”铸魂推进体系,把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把育人责任夯实到每一个岗位;推行师德“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校级、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制度,典型示范引领,建立以师生满意为标准、工作业绩为导向的岗位考核评价机制,从制度层面避免思政育人工作“两张皮”“几个调”现象。

    模块指标相融,成长评测协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评测机制,教师思政教学与政工队伍日常思政工作融通合作,通过60%智育+30%德育+10%课外践行考核,实施“一表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全面反映思政工作过程、学生成长经历和每个育人要素、环节的育人作用,激励师生积极参与、分享收获。

    “五联五做”相融,“党建+X”协同。学校党委总结提升,深入推广“党建+X”“五联五做”工作模式,即:校领导联系党支部、教学单位制度,院系领导联系党支部、教研室制度,教工党支部联系学生党支部,教工党员联系学生班级、宿舍制度,机关党支部联系教学单位党总支制度;“五做”即做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帮扶人、陪伴人、呵护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带头人,实现党建、组织、管理、服务育人协同的工作模式。

    现实虚拟相融,线上线下协同。以网络平台、产品、队伍、评价机制建设为主线,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推进校园网络文明建设。依托“易班”“大学生在线”等网络平台,建设“安康微红”、校园融媒体网络育人矩阵,强化网络育人平台内涵建设,“面对面”与“键对键”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育人功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制作传播贴近学生特点的新媒体产品,运用“网来网去”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网上舆情引导,提升校园新媒体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制定了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办法,建设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和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提升网络思政队伍的引领力。2019年,学校一个学生党支部被评为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校党委连续两年在全省高校党建述职评议中获评为“好”。

    在学校新一轮“五位一体”思政教育新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年度督查评估中,该模式的制度根性特质、系统的合力功能明显增强,“三全育人”温度、力度、效度进一步显现,相关做法在省内外借鉴应用、交流推广。思政工作的亲和力与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学校“诚朴务实、自立自强”人才培养特质的品牌效应更加闪亮。

    (王国良 钟生海 鲁延安)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0-12-15/201258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