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职教 新征程(江苏篇)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
农耕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农业技术,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如何做好农耕文化的传承,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人才,是每一位涉农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目标。
这其中,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以特色兴校,紧扣“农”字,将“兴学劝农”奉为己任,秉承“汲汲以兴学劝农为事”文化核心理念,创新性地将学校百年的办学特色、千年吴文化精华和农耕文化合铸融通,用时代精神激活农耕文化的生命力,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谋划:顶层设计,构筑农耕文化建设大格局
学校顶层设计确立文化引领战略,出台了《文化育人工程实施方案》构筑农耕文化建设大格局。学校坚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秉承“勤勉崇农、实干创新”的苏农精神,有力地引领了学校的改革发展;学校以制度文化为保障,制定有利于激发创新动力、释放创新活力的弹性制度和激励制度,全面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学校坚持以环境文化为阵地,积极构建文明、和谐、平安校园,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行为文化层面,学校形成了“耕艺树人”“筑园塑人”等8个专业文化理念,搭建丰富多样的平台载体,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物质文化层面,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为遵循,全面提升学校设施设备的系统化、一体化和智慧化水平。
布局:层层推进,激活农耕文化建设“一盘棋”
——打造“四位一体、开放共赢”的农耕文化协同育人平台。学院根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加快农耕文化研究所的建设,设立实体、网上农耕博物馆,建设校内校外农耕文化体验基地;打造体现农耕文化的景观资源,完善农耕文化育人校内实践基地体系。打造政行校企“四位一体”农耕文化协同育人培育平台,完善西园路校区、东山校区、相城校区“三片区”和农耕体验馆、农耕文化展示馆“二类馆”文化育人载体的架设工作,建成了国际花艺交流中心等9个展示馆。秉承“共建共育共享”原则,面向社会开放农耕文化展馆,实现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和优秀农耕文化社会化传递。
——营造“粉黛绿韵、和谐共生”的农耕文化校园环境。学校立足苏州“粉墙黛瓦”的地域特色,将农耕文化与校园里常见的亭、桥、阁等苏州园林元素相融合,既展现了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先进的育人理念,又让师生体验到农耕文化与校园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一步增强其专业信心。学校创新设立二十四节气文化墙,制作校园植物身份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构建“三阶递进、同向同行”的农耕文化课程体系。学校坚持把农耕文化理念纳入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当中,将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哲学观、道德观以及与农耕相关的农业生产、农耕民俗带到课堂,面对全体非农专业开设“中华农业文明概论”公共通识课;在环境工程等专业开设“农业遗产保护”等专业课;开设“吴文化概论”等文化类公共选修课程,分层次对不同对象进行农耕历史文化的教育普及,形成“三阶递进”的农耕文化课程体系,构建了与办学理念“同向同行”的课程体系,培育学生敬农爱农之情、强农兴农之志。
——创设“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的农耕文化活动品牌。学校以“苏农精神”为抓手,打造特色农耕文化品牌活动和作品。创作“农耕操”、举办“农耕诗词大赛”、开展“农耕文化节”等活动,增加了师生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一项项创新不仅有力地实现了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增强了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使受教育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锻造自身软实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
成效:打造品牌,以文化之力锻造人才之质
学校2018年获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近5年,获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别奖5项;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一等奖5个;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8项;师生在省级以上各类评比中获奖200余项。
学校连续被评为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和优秀服务团队,荣获“挂县强农富民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江南园林文化及造园技艺传承与创新》入选全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双线四段、筑园塑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厚植特色文化 凝萃匠心精神”培育现代园林匠人的创新与实践》分获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农爱农、崇农事农、打造农业类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入选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未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以农耕文化建设为动力引擎,向着“全国一流高职名校”的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吴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