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特殊年份,对于学校教育尤其如此。为此,我们特邀了一批全国名校长,在这里留下对过去一年的回顾。让我们倾听他们奋斗中的心声,感触他们探索中的启示,面对现实,一道找寻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危中育机,稳中求进
吴国平
2020年即将过去,这一年充满了各种意外、危机、动荡、挑战等,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充满了国家、人民的各种奋斗和抗争,必将载入史册。中国教育也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危中育机,稳中求进,承前启后,守正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迈出了新时代新阶段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作为一名基层高中的校长,我用亲身经历回顾这一年的波澜起伏,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疫情之下我们致力于上好生命大课,着力加强对学生发展指导和价值引领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禁锢了我们的脚步,将广大师生的寒假一再拉长,连高考日期也延后了整整一个月。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宅在家里,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密切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关注着武汉、湖北、全国直至全球,关注着我们所在的城市、社区。我们仿佛面对着同一块黑板、同一个课件,围绕着同一个主题,上着同一门课程,这门课显然是一门综合课程,是一堂生命大课,包罗了异常丰富的内容: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制度优势、国家治理、致敬崇高、敬畏自然等。这一课一定会在我们的生命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面对如此强度高、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的突发事件,他们的现实应对和未来规划都出现了迷茫和无助,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而学校教育必须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生活的真相、生命的真相,帮助他们重构个体与社会、时代的联结,帮助他们思考和调整未来生涯设计。这样,不仅让他们顺利度过当下,更能很好地应对未来;不仅做好自己,还能使社会变得更好。
为此,在这特殊的一年,镇海中学应时而动、因势利导,开展了《防疫背景下高中生“一二三四五”发展引领研究》。经过研究实践,形成了防疫背景下镇中学生“一二三四五”发展引领框架:成全一个“规格”,深蕴两色“基因”,加强三方面引领,夯实四种稳定性,锤炼五大核心发展力。由此取得了多项阶段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选择和行动,优秀学生纷纷投身“强基计划”,取得了出类拔萃的成就。
在线教学迅猛发展,我们迎接新的教育教学形态乃至“未来学校”的到来
年初疫情肆虐之际,教育部门及时启动了“停课不停学”工作,各学校借助互联网、运用信息技术,将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师生重新联结起来。我们在“网上学校”持续着各自的学业和成长、持续着各自的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教师变身“主播”,学生“围观”“打卡”,熟悉的铃声仿佛依然在我们耳畔、心底响起。我们上课、下课、锻炼、阅读、休息、娱乐,师生之间、同伴(事)之间保持着隔空为邻的亲切交流,与家人朝夕相处,感受家庭的亲密温馨。这是在特殊时期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学形态,也是我们当时的学习生活状态。
受疫情促发,在线教学迅速站到了学校教育的前台,充分发挥了其便捷性、虚拟性、少时空限制的优势,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学校管理,由于网络技术的强势介入,其观念、行为、能力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局限于宅家学习、在线教学阶段,它还延续到了返校复课后的日常,而且将进一步对传统教育教学加以升级改造、融合发展。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学生中心、技术赋能、泛在学习、精准教学等为主要特征的未来学校将加速到来;人机协同的课堂、虚实融合的校园,将成为新形态、新常态。
这一年,我们将在线教学技术应用到了教育扶贫领域,我们与贵州省兴义一中、兴义八中、安龙一中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中,开展“携手战疫·云端送教”活动。通过线上名师援助教学、优质教学资料共享、云端连线辅导学生、线上教育释疑会议等多种形式,帮助那里的孩子们能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尽可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新贡献。
各项综合改革全面、有序、深入推进,我们投身于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我们国家较早控制了疫情,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较快回归正轨。上半年,按照中央“全部齐步稳步”的部署要求,首次全面实现了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招生,为形成公民办学校公平发展良好教育生态,注入了强大动力;暑假期间,浙江省新高一各学科教师统一参加了高中新教材培训,“新课程·新高考·新教材”三新融合的高中教学新样态全面呈现;10月中旬,《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三个中央层级的重磅教育文件密集出台,奏响了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和“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工作的最强音……
同样在金秋十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础教育新格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宏伟蓝图催人奋进,从现在开始,需要我们秉持开拓者、创业者、奋斗者的姿态,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在不断提升能力的同时,自觉转变我们的理念、视野、方法、作风等,努力奏响新时代新阶段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
向上向善,传承力量
易国栋
2020年,注定要铭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一些人、一些事一定会在中国教育史和各类学校的校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文字。
一次次期盼和四次开学典礼
2月17日,本是2020年春季新学期开学的日子,神州大地却依旧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中。我与老师们一边做着“停课不停学”的工作,一边随时准备开学。省、市、区、街道、社区逐级来学校检查督导,开学的演练一遍遍进行,开学的日期却一次次被推迟。
回首2020年,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个春天对早日开学的期盼。
今天回望,这种期盼何尝不是一次特殊的教育。这次疫情让全体师生迅速成长,我们不仅知道了科学技术、科学知识的重要,更懂得了责任担当的重要,懂得了个人命运总是跟国家和时代的命运、跟集体和团队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懂得了对生命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对人类命运负责的重要。
成都七中春季的开学是严格按照防疫的要求、按照年级的顺序进行的,两个校区六个年级共进行了四次开学典礼。每次开学典礼我们都播放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校友发来的视频,每看一次师生都泪流满面。注视逆行者的背影,师生们找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学习逆行者的事迹,我们形成了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价值观。
走上云端的校庆和七中精神传承
2020年是成都七中建校115周年和新校区开校十周年的特别年份。我们早就准备好了为学校庆祝生日的方案,但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还在疫情的阴霾里。我们对校友宣布,按下线下校庆的暂停键,让校庆走上云端。
时光沉淀文化,学校文化塑造师生精神长相。在艰难的抗疫战斗中,七中人以天下为己任,秉承百年七中做时代向上向善的力量的精神基因,给母校华诞以最好的献礼。我们追踪学校毕业生——陆军西部战区总医院护士长陈亭以及四川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领队龚旭等校友的足迹,我们把七中人的精神画像和校友们在抗疫中的先进事迹,在学校云端校庆中发布——精神传承才是最好的校庆。
疫情暴发后,还引发了远在世界各地的校友对母校对家乡的广泛关注。当他们在网上看到成都华西医院接受社会捐赠的公告后,就一家家商店寻找与采购防护服和口罩,想尽办法发往成都,这些何尝不是对校庆的最好献礼。
高品质建设目标和名校责任担当
2020年是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决胜之年,2021年是两个百年的交汇之年和“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为迎接新开局,我们确立了高品质办学的目标,以实现学校内涵、高质和特色发展,使得学校教育在完全尊重学生成长主体地位和生命发展规律基础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高品质培养“全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从而有能力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类命运承担责任。
为实现学校从知名度到美誉度的跨越提升,我们以课程观转型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为主要任务,通过“强责任、强主体、强思辨”,全面实施学校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建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并重的课程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反思型高品质课堂。
名校,不仅与历史、名气、荣誉有关,还与责任担当有关。身为名校,不辞担当,推动区域和国家基础教育的整体提升是成都七中始终如一的追求。学校把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作为高效的教育精准扶贫方式。借助卫星通信技术,将9个高考学科原汁原味的课堂教学,常态化地向薄弱地区、民族地区远端学校进行直播,实现了薄弱地区、民族地区远端学校的师生与成都七中师生的异地同堂,每天在云、贵、川、渝等十二省二区一市310余所高中的9.5万多名学生,通过卫星直播的方式与成都七中的学生同步上课,“异地同堂,协作教学,共学共赢”,实现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全纳”“共生”与“多赢”目标。
高品质学校建设是学校生命力的最高级体现,是校长领导学校最长期、最核心的目标,是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
2020年,我们经受住了磨炼。2021年,我们再谱新篇。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长)
守望相助 磨砺成长
何勇
跌宕起伏的2020年终于接近尾声,盘点2020年的工作,“抗疫”是当仁不让的主题词。刚开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原有的一切计划和节奏。经历了延期返校、线上教学、返校复课、延期高考,到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正常的教育教学等系列考验,全体师生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顺利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2020年的高考录取结果显示,90名(占比13%)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比往年学医人数增加了33%,联系今年的疫情防控及学校的教育工作,我觉得这并非偶然,孩子们长大了,懂得责任与担当了。
2020年2月,为阻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社会按下了暂停键。恐慌与焦虑情绪剧增,高三学子更甚。为了稳定学生情绪,减缓焦虑,我给高三学子发了一封手写的亲笔信,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变化、看待危机。我告诉他们,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应对变化、化危为机是成长的一部分,始终坚定邪不胜正的信念。之后又陆续给全体学生发出公开信,鼓励学生战“疫”面前勇敢担当,希望他们战“疫”不误学,梦想不停步。
学生延时返校,但要求“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是唯一选择。线上教学如何管理,学习质量如何监控,学生的情绪如何疏导……一系列问题扑面而来,史无前例却不能回避。经过两周的实践和师生反馈,执信中学很快制定了线上教学的“三个双”方案:目标定位做到“双研究”——研究线上教学差异和研究年级教学定位;教学实施做到“双精选”——精选教学内容和精选教学活动;组织管理做到“双联动”——联动学科“学习资源统一供给,学习任务统一设计,辅导答疑统一管理”的“三统一”教研机制和联动“学校—年级—学科备课组—教师”四级机制。教学部门统一引领,科组、备课组具体组织,教师个人精心备课,多方合力。战“疫”的奋斗精神鼓舞着我们的老师,他们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之余,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共44名教师参加了市、区电视课堂录播工作,为广州市电视课堂贡献近百个优秀课例。
4月底,学生分批返校上课,疫情防控压力剧增。我们制定了十多份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开展了两次模拟演练并严格实施。学校发布《给心灵戴上“口罩”——广州市执信中学学生心理防疫自助手册》,招募一批富有经验与爱心的专家和教师组成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对家长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返校复课后,校长讲的第一课就是思政课。由于准备工作的用心细致,返校复课十分顺利。
古语有云:“多难兴邦。”灾难本身并不能兴邦,而是灾难历练了人民,让人民更加团结,更有信仰,更有力量。人民除了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也增强了精神的免疫力。此次抗疫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充分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学校充分利用中国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这个思政大课堂,因势利导,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生态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值得自豪的是,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执信校友会发起“执信力量”抗疫行动,发动全球校友携手采购疫情防控紧缺物资,支持国内的疫情防控。当国内疫情好转,世界各地疫情蔓延时,校友会又从国内采购防疫物资,邮寄海外的校友支持他们的疫情防控,展现了执信人的家国情怀、守望相助和勇于担当。
当然,此次疫情也让我们深刻反思教学变革的迫切性。“互联网+”形成的网络教学教研新模式是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尽管这种尝试是被动状态下开展的,实际效果和线下教学有一定的差距。这次线上教学暴露出来的问题,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足,习惯于外力约束的学习是不持久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和自我规划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线上教学期间的“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题教研”“在线考试数据分析”等教学教研形式,仍是线下教育的有益补充,也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教学生态,值得持续探索。
2020年即将成为过去,让我们以应有的坚守和不变的初心,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作者系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