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高校·媒体·政府 “三螺旋”构建融媒体课程

[db:作者]  2020-12-28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一流课程建设是一流本科建设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的建设成为学校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它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也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三螺旋”理论为指导,作为“三螺旋”主体的高校,与媒体和政府部门协同整合资源,遵循新闻传播学科和新闻传播行业发展规律,大力提升改造现有课程和根据需要建设新课程,最终构建了一套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强化人文基础、重构专业课程新结构(内容、技术、运营结合)、部校共建媒体实务课程的“四位一体”融媒体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协同培养的前沿性

    一直以来,高校新闻传播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媒介技术环境快速变化对新闻传播实践提出的新要求,不能及时反映在课程体系与课堂教学内容中,存在课程体系与实践要求不匹配的问题。对此,以往的解决方案依赖于具体的任课教师,教师需在旧有课程中添加前沿的新闻传播现象、问题的分析与讲授,这种办法缺乏持续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因人而异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效果不能保障。更重要的是,过去10年,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改变了现有媒介技术环境,我国传媒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这就势必打破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传统课程体系。在动态的融媒体环境中,如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不匹配的问题,增强新闻传播人才与政府部门管理要求、媒体实践要求的匹配度,是新闻传播学界一直在着力探索、实践的课题。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高校、媒体、政府部门“三螺旋”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全新的融媒体课程体系,强调政府部门、媒体和大学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合作关系,强调三者的共同目标:为社会创造价值,培养造就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三者相互作用、互惠互利,彼此重叠。根据媒体的融合发展趋势以及行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状况,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的背景下,充分吸纳媒体的意见和建议,科学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整合、优化系列课程,做好精品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研究型课程、综合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五大课程建设计划,解决本科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和规模性问题:大一重通识教育,大二重新闻传播基础知识教育,大三、大四重专业知识与新媒体技术实践能力教育,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引领和融媒体实践技能教育则贯穿始终。

    一是整合现有课程,改变传统上依照媒介形态和传播形态设置课程的做法,对内重构,对外协同,校准课程布局,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课程体系成功再造。根据融合媒体的业务流程和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突破以媒介形态来划分的课程设置惯例,力图从理论、技能、实践三个维度进行知识融合及课程设计,培养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

    二是紧跟媒体融合热点,瞄准媒体融合中需要的新型传媒人才,建立了涵盖新闻传播理论与写作、沟通等核心内容及技术赋能和运营管理相衔接的课程内容框架,深化学生对融合媒体的理念认识,剖析融合发展的本质,培养学生应对未知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人才、平台和技术资源的优势,实现理论与前沿实践的衔接,推动课程不断完善,及时跟进业界的发展步伐。

    三是通过部校共建媒体实务课程的实践,探索了一套以作品为导向的有标准、可执行的政产学研创一体的模式,完善教学设施,参与校内外媒体的新闻实践活动,构建常态化的高校、媒体和政府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使学生具备操控融媒体技术进行实际转化的能力,最终输出创作或作品。通过实践作品跟政府部门、媒体等形成紧密合作,在互融互通中形成长期持续、互利共赢的创新机制。

    提高课程实践学分比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适应媒介化社会的需要,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课程总体设计上,提高融媒体知识与技能的学分;在具体课程设置中,提高实训实战学分的比例,实现“以实战带动教学,以实战检验教学”的创新模式,使学生在实战中得到锻炼提升。

    一方面,教师利用资源将适合这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导入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使学生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练”。如“新闻编辑”课程要求学生创建湖北大学所属徐家棚社区的微信公众号“掌上徐家棚”,既是学生实践的平台,同时,填补了徐家棚地区社区媒体的缺口,承担了社区治理的主体责任。

    另一方面,教师和媒体联手,定期带领学生去媒体观摩实习,把课堂直接搬入实践一线,通过媒体专家和任课教师的现场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融媒体的业务流程,获得感性认知及动手实践的机会。

    第三,大力推动与传媒行业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切实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环节。学院与湖北省广播电视台、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等省市主流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分别共同建设了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和省级研究生工作站,教师指导学生为媒体提供优质的内容资源和生产资源,媒体为学院搭建了“订单式”人才对接平台,为学生开展实习实践、创业就业服务。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课程实战特色

    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传媒一线的具体情况,掌握具体的新闻传播实践技能,让课程更具象化,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不惜下大功夫。

    一是建立业界专家进课堂制度,要求新闻采写编评类课程每学期至少邀请两位业界专家进入课堂,“面对面”给学生授课。

    二是委派教师去媒体挂职锻炼,熟悉行业运作规律,直面行业实战。5年时间,派出了9名教师前往湖北省及武汉市各大媒体,直接参与媒体一线工作,积累传媒实践经验。

    三是派遣教师参加融媒体知识培训、赴境外交流,获得前沿信息,丰富课堂教学。

    同时,教师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全程予以指导、跟进。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把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当作检验课程训练和课堂学习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运用能力,并在竞赛中与专家交流,听取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使学生的融媒体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打造慕课及“金课”,建设“一流课程”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积极主动谋划课程建设内容。

    一是建设精品慕课如“广播电视”“词曲小说中的人生大爱”,创新教育形态、丰富教学资源、重塑教学流程。

    二是创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电视问政多场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新闻采写”“电视节目编辑”“节目策划与栏目设计”等课程均可供学生在平台上使用,通过虚拟仿真的场景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是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将培养学生融媒体能力贯穿教学全过程,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融媒体提供了诸多可以进行评分考核的量化指标,让融媒体参与到教学设计中,发挥其在教育与实践中的重构作用,实现创新功能。其一是采纳量化的方法指标来测量知识实践的成效。例如数据新闻课程,教师设计了多次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构思选题到数据采集,从软件运用到可视化呈现,都必须通过融媒体中的案例进行学习和探索。将教学案例与学生自身探索的案例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学的引导作用,又发挥融媒体自身的个性化信息和知识学习优势。其二是采纳借助网络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来测量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运用。通过让学生进行社会调研,特别是自媒体市场定位的调研报告撰写,让学生真正懂得分析媒体市场的布局,找准自身公众号的市场定位。

    重基础宽口径强内功,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新闻传媒业具有双重属性,既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亦属于信息产业中的事业单位,这种双重属性对于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新闻传播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受到媒介技术环境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面对这种情况,针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设计,既要强调理论素养的培养,还要兼顾实践技能的培养,更需要针对媒介技术环境的诸多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与优化。

    为此,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优化了教学环节,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将“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前移到第三学期开设,作为学科大类课程,要求新闻传播类学生必修。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大量鲜活的案例,并设置了案例讨论等教学环节,努力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同。同时,设置文学、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感悟能力和面对问题的思辨能力,打造有温度、有理想、有筋骨、高素质、大情怀、正能量的新时代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总之,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三螺旋”理论为指导,结合湖北省传媒行业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依托部校共建,充分融合学校与媒体的相互优势,在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构建上,既响应政府部门要求,又结合学科前沿和媒体行业发展实际,因材施教,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融媒体人才为最终目标,构建了富有特色的融媒体课程体系,强化核心课程引领,实施课程分类建设,构建学科知识地图,完善课程教学激励机制,使学校与行业对接、学生与媒体对接,将新闻传播理论与全媒体环境、融媒体实践结合起来,实现高校、媒体、政府部门三方联动和政、产、学的良性循环与螺旋互动。以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为突破口,强调政府部门、媒体和高校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合作关系,在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的背景下,在动态的融媒体环境中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不匹配的问题,增强了新闻传播人才与政府部门管理要求、媒体实践要求的匹配度。通过构建开放多元、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主、更具个性、更多选择的成长环境、教育资源和专业服务,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充分而又自由的发展,尽可能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杨翠芳 聂远征 芦何秋)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0-12-29/201304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