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推进“关—校”融合 服务国家战略

[db:作者]  2020-12-31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创新驱动潮涌四方。处于国家对外开放和国门安全前沿的海关,面临着严峻的时代命题——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国家当好“把门人”?如何发挥智库优势,为国家扩大对外开放提供智力支持?如何融入国际发展大局,向世界发出中国强音?

    面对新形势,肩负新使命,作为全国海关系统仅有的一所高等学府,同时作为中国海关重要智库、世界海关组织亚太培训中心,上海海关学院坚持立足海关特色办大学,着力推进“关—校”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在海关人才培养上谋改革,在海关智库建设上求创新,在融入国际大局上提质量,在更高质量服务国家和海关发展上增实效,开展了一系列扎实的探索与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谋改革

    广泛调研精准施方 人才培养“依特做特”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办好大学、培养好人才,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于海关学院而言,就是要培养新时代新海关急需的高素质海关人才,推动人才精准化培养。

    一线调研实现精准把脉。近年来,海关学院以“大调研”问需于“关”,以“大讨论”问计于民,广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项调研,深入了解新时代新海关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准确把握新海关改革趋势对岗位人才的新定位和能力素质要求,实现精准把脉。

    根据海关总署党委“努力培养造就更多政治素质好、专业能力强、适应海关改革发展需要、堪当海关事业薪火相传重任的优秀海关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校党委利用寒暑假,分别带队赴红其拉甫、大铲、拉萨、满洲里等艰苦边关及上海、南京、深圳、黄埔等业务大关开展海关改革发展专题学习调研,重点就不同岗位海关关员的学科专业和能力素养要求进行现场研判。学校还专门成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课题组,分别前往华北、华东、华南、西北等地的6个代表性直属海关及其隶属海关开展调研,从用人单位和学校往届毕业生两个维度,召开12场座谈会,下发数百份调查问卷,并深入一线口岸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一线关员工作状况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毕业生发展情况等内容。

    为确保“大调研”成果能够转化为思路举措,真正落地见效,学校以“对接行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就“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注重过程管理,提高育人质量”四个专题开展专题研讨。“大讨论”期间,先后举办3场专题讲座,召开16场座谈会,共收集160余条建议,最终完成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本科教师教学激励计划、通识教育等一系列实施方案,并转化形成了规范性文件,为推动人才培养改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专家引路助力精准施方。“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近年来,海关学院进一步完善全国海关系统协同育人机制,持续引进海关行业专家全面介入人才培养,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前沿信息和行业资源,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凸显鲜明海关特色。

    学校对内部管理制度和教学安排等作出突破性调整,由邀请海关专家进校开展零星专题讲座转变为选聘海关专家驻校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系统课程。聘任海关总署相关领导干部为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参与日常授课、学科论证、课程设计等工作,实现了专家由“进校”向“进课堂”的转变。

    自2018年5月海关学院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来,学校全面实行研究生“双导师制”,大力推进“关—校”联合培养,为每一名学生聘请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海关导师,副高职称占比近90%。同时,还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为每一名学生制定“个性化成长计划”,形成了具有鲜明海关特色的“关—校”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学校积极与兄弟海关开展结对工作,围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海关缉私、海关物流监控风险、原产地规则、自贸区税收等14个领域开展课题研究,学校教师更是主动融入海关改革前沿研究讨论,服务海关、反哺教学,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建设,“合作”逐步向“融合”转变。

    知行合一确保精准落地。作为一所具有鲜明海关行业特色的学校,海关学院始终“依特做特”,将特色思想育人、实践育人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牢海关意识,强化海关职业素养。

    学校充分挖掘整合海关教育培训资源,将海关特色融入课程思政。开发建设“国门中国”系列课程,设置爱国、忠诚、坚守、法治、创新、清廉等若干价值观专题,通过讲好海关故事,强化育人效果。除课堂教学外,还配套举办了全国海关先进集体——新疆红其拉甫海关、西藏拉萨海关等边关图片展,开展“关长大讲堂”活动,组织“与信仰对话——感动海关先进人物”报告会,推出“海关朗读者”品牌活动,进一步坚定学生服务国家、服务海关事业的理想信念。

    为了让实践教学更贴近海关业务现场,学校将海关特色融入实践教学。开发海关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建设基于海关业务现场的真实数据库、案例库,使学生体验产品生产、商品归类、海关物流、通关管理、海关缉私的全过程,掌握海关业务工作的基本技能;主动与兄弟海关共建学生实践实习基地,为学生在海关一线接受训练和教育提供条件。截至目前,已与上海、厦门、乌鲁木齐、大铲等23个沿海、沿边直属海关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以现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创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实习教学体系。

    求创新

    发挥海关智库效能 搭建智库聚才平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海关作为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一线窗口面临着新的挑战,急需新方案应对新挑战。海关学院作为中国海关的重要智库,主动融入国家和海关发展大局,积极打造科研、服务高地,充分发挥海关智库“资政”“聚才”新效能。

    发挥智库“资政”新效能。一直以来,海关学院积极发挥海关科研优势,为海关助力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言献策。

    学校聚焦国家和海关改革发展前沿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教师围绕 “自由贸易港海关监管创新”“自贸区建设与贸易监管”“单一窗口”等领域开展研究,不断提升决策咨询的影响力。在2019年中央召开的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专家座谈会上,学校海关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黄胜强教授,围绕“海关为什么要管住”“海关能不能管住”“海关不仅要管住更要管好”三个方面,作了题为《自由贸易港海关监管制度的创新探索》的报告,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了海关学院方案。

    学校立足服务海关开展课题研究,不仅积极参与署级课题的研究,还与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海关总署各司局以及直属海关等单位开展合作。2019年,重点围绕跨境电商退货、统计等问题,第一时间组建了出口退货监管与全口径海关统计问题多个课题组,深入电商企业、海关监管一线开展调研,同时借鉴国际相关经验做法,形成了《跨境电商出口退货监管问题研究》《完善跨境电商海关统计策略研究》等科研成果,为海关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搭建智库“聚才”新平台。“众人拾柴火焰高。”为进一步增强智库建设的内生动力,海关学院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搭建了以“6+2+17”智库体系和学术论坛交流为依托的新学术平台,凝聚人才,集合智慧。

    “6+2+17”海关特色智库体系包括海关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关税研究中心、海关法研究中心等6大研究中心,《海关与经贸研究》和《成果要报》2本学术刊物,还有17支科研攻关团队,由此凝聚科研生产的向心力,提升科研攻关的针对性,让科研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

    学校始终紧扣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热点,以海关视角切入,积极推进智库学术活动,以科研交流为抓手汇集各方智慧。打造“海关智库论坛”和“关院智库沙龙”两大科研交流平台,分别聚焦海关及外经贸领域的重大热点问题和海关及经济社会发展实务问题,联通海关、院校与研究机构,形成原创性观点并广泛传播。2016年至今,学校已举办智库论坛28期、智库沙龙17期,多次受到社会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提质量

    引进国际专业标准 服务国家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坚定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信号。海关学院作为世界海关组织亚太培训中心,发挥着中国海关连接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也承担着贡献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使命。

    对接国际标准,推进国际化办学。办好大学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海关学院主动对标国际海关行业标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工作理念和经验,引进国际海关人员专业PICARD标准,推动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不断提升办学内涵。

    PICARD标准是世界海关组织为规范国际海关人员的知识、技能及行动态度而制定的专业标准。海关学院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并将其作为海关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依据和参照,在此基础上开设了国际课程和有关全球、地区事务及经济、政治等国际主题特色课程,不断推动学校与世界接轨。学校海关管理本科专业更是顺利通过了世界海关组织PICARD认证,这标志着海关学院人才培养得到了世界海关组织和世界范围内海关高校的认可。

    为进一步拓宽师生国际化视野,海关学院依托行业办学背景,积极拓展与国外海关、国际海关组织的交流合作,搭建人才交流和实习实训平台。通过长期海外交换生、境外短期交流、海外实习实践、境外暑期班、“海关专业性”学分互换等项目,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俄罗斯西北管理学院、荷兰伊拉姆斯大学和德国明斯特大学等国外高校开展合作。积极实施教师“境外研修”规划,定期选送优秀教师赴荷兰等多国海关进行跟班作业,前往海关一线调研学习,让理论运用于实践,更好地反哺教学、服务科研。此外,学校还打造国际化第二课堂,定期举办高规格会议论坛、高水平专题学术讲座,邀请驻华海关参赞、专员来校开设讲座。

    服务国家战略,发好中国声音。作为中国海关国际能力建设的重要基地、“一带一路”海关培训中心,海关学院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作为牵头单位积极参与国际海关通行规则——《经修订的京都公约》的修订工作。

    海关学院积极响应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的“要支持非洲国家提高海关执法能力、帮助非洲国家加强海关能力建设”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非十大合作计划”。近年来,承办了4期中国海关专家赴非开展“诊断式”对口援助合作项目,先后赴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三国开展“诊断式”对口援助、“把脉式”送教上门和“摸底式”调查研究。这是中国海关首次利用国家援外渠道和资源对非海关开展实质性能力建设合作。据统计,已累计派遣4批专家,承担为期75天的培训、讲座、调研和现场教学等工作任务,切实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自2019年起,作为“中国海关参与《经修订的京都公约》全面审核工作机制”的领导小组秘书处单位,海关学院深度参与《公约》全面审议和修订工作。在海关总署的领导下,学校教师作为主要代表参与中国海关在世界海关组织的国际磋商,积极协助总署各司局研究论证我国提案,一同翻译提炼186项外方提案并针对性提出36项中国意见,协同推进中国海关智慧国际化。历时一年半,最终成功推动8项中国提案进入《公约》修订阶段,涵盖自由区、AEO、单一窗口等多个主题。中国海关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捍卫了国家利益,讲好了中国故事,首战“告捷”;学校教师团队也以学科专业优势为中国海关提供了智力支持,为服务国家战略作出了实质性努力与贡献。

    此外,海关学院还承接了商务部门援外、双边协议、国际组织委托、内地与港澳海关等不同框架下的涉外培训与交流项目。截至2019年底,已承办涉外培训项目200余期,覆盖国家和地区近150个,培训来自国外的海关关员6000余人次。

    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开启新征程的历史新阶段,海关承担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更大历史使命,这也对学校人才培养、智库建设、国际交流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新的挑战,海关学院将一如既往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初心,牢记“为兴关强国办学治校”的使命,主动担当作为,因势而谋、顺势而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海关行业特色,对标国家、海关需求,不断推进“关—校”融合,深化内涵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海关所需人才,回答好时代之问。

    (关 新)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1-01-06/201316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