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0周年守正创新大会
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
九大教授在北京草垛胡同合影(左起:谭小培、张德俊、萧长华、尚和玉、王凤卿、王瑶卿、马德成、鲍吉祥、金仲仁)
王瑶卿(前排中)、梅兰芳(右二)等在首届招生考试现场
纪念田汉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演出首场《白蛇传》
学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刘承阳《雷火攻毒》--2018级动画设计专业
70年来,中国戏曲学院一直紧随时代脉搏,践行党和国家戏曲艺术发展的政策和路线,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坚守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的戏曲教育重要阵地和滋养戏曲艺术创造力的肥沃土壤。
70年里,一代又一代国戏人兢兢业业,辛勤付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倾注智慧和汗水,使戏曲艺术的根脉得以长久传承和弘扬。
2020年,时值中国戏曲学院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老中青少四代回信,肯定中国戏曲学院70年来接力传承戏曲传统、培养戏曲人才、发展戏曲教育的努力,勉励中国戏曲学院遵循戏曲人才培养规律,在新时代勇于担当,全面贯彻党的育人方针,努力培养时代新人。
“全院上下倍感温暖、无比振奋。”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龚裕说,“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学院当前头等大事和长期任务。我们要努力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高水平特色型戏曲艺术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全面落实到学院创建戏曲人才培养中心、戏曲理论研究中心、戏曲传承与创新中心、中外戏剧交流与合作中心建设等各项工作中,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
新中国戏曲教育的缩影,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1950年1月,中国戏曲学院的前身“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在北京成立,这是新中国由国家举办的首所戏曲学校,首任校长是国歌的词作者田汉。从那时起,一代代戏曲人以党和人民的戏曲教育事业为己任,以艰苦卓绝的奋斗、传承经典的坚持,开拓了一条日益宽广的戏曲教育发展之路。
建校之初,中国戏曲学院汇集了一批新文化工作者和传统科班著名教师,聘请了王瑶卿、萧长华、王凤卿、尚和玉、谭小培等诸多“教授”以及包含“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在内的艺术大师来校授课,奠定了优良的育人传统,为学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此以后,中国戏曲学院坚持“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和教学工作第一资源”的理念,围绕办学定位和建设目标,实施“人才提振”发展战略,以构建传统优势学科为主线,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中青年骨干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戏曲学科带头人、知名学者和学术团队。
目前,学院延聘全国戏剧戏曲界各专业、各剧种百余位戏曲表演艺术家、理论家为学院荣誉教授、客座教授,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新老结合、院内外结合、在职与客座结合的师资队伍。
70年来,中国戏曲学院汲取以“富连成”等为代表的传统科班人才培养传统,顺应现代艺术教育的趋势,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形成了“教学、实践、科研、创作”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艺术实践和创作推动教学建设,是中国戏曲学院办学的优良传统,也是人才培养的特色。学院积极参与重大艺术创作,主动参与各级优秀戏曲剧本创作扶持和优秀经典戏曲剧目创作,创排了《白蛇传》《穆桂英大战洪州》《卖水》《对花枪》《岳云》《杜十娘》《悲惨世界》《哪吒》《梅兰霓裳》及京剧音乐史诗《长征组歌》等一批批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以及学院风格的优秀作品。
《白蛇传》于国戏人而言,是历史,是记忆,是勋章,也是绵延不绝的学院派精神。通过建校70周年140余场线上展播中《白蛇传》的相关影像资料,可见中国戏曲学院70年来的传承初心。时间最早的可追溯至上世纪50—60年代刘秀荣、张春孝两位先生在学生时期主演的一版,后有建校60周年京剧系4个年级学子的八蛇争艳、六琴竞音,再到2016年学院青研班学员、二级教授张火丁与杰出校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先生倾心演绎的《白蛇传》以及2018年纪念田汉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演出,由刘秀荣先生指导,优秀校友李胜素、王艳、马佳、王怡,学院青年教师马帅,白玉兰奖获奖学生褚沣怡同台演出,还有2019年表演系2015级多剧种班的毕业大戏川剧《白蛇传》,充分展现了70年来国戏有序传承经典,培养京剧乃至地方戏曲剧种“科里红”人才、高端人才的累累硕果。
以京剧人才培养规律为纲,以培养高精尖京剧人才为目标,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自1996年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涵盖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晋剧等15个剧种,首创并形成了培养、造就高端京剧表演人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很多研究生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文华奖”等国家级别重要奖项。可以说,当今中国京剧界诸多知名中青年艺术家,都是从中国戏曲学院“青研班”走出去的。
2008年,中国戏曲学院开始连续招收地方戏种本科生。目前,已经涵盖京剧、昆曲、粤剧、藏戏4个世界级“非遗”剧种和包括评剧、豫剧、川剧、越剧国家级别“非遗”剧种在内的26个剧种。
今天的国戏,已然成为在国内戏曲教育领域中,专业完备、培养体系健全、优质师资集中、输送高端专业人才多、业内影响大,在全国戏曲教育领域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以国戏为缩影,以国戏为代表,古老的戏曲艺术与新时代的戏曲教育正愈加焕发出巨大的魅力与张力。
“中国戏曲学院的70年是与新中国戏曲教育事业共同成长的70年,是为当代戏曲艺术发展培育和输送人才的70年。未来,我们将从拓展地方戏曲剧种教育发展格局入手‘求突破’,持续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攀高峰’,加快培养更多剧种人才‘强基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戏曲教育体系‘重改革’,攻坚克难,抢抓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戏曲教育传播传承的重要机遇。”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说。
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70年来,中国戏曲学院树立了“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校训传统,塑造了“坚忍不拔、孜孜以求,始终以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国戏精神,进一步聚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新人才。
70年前,朝鲜战争爆发,国戏人立即响应国家抗美援朝的号召,分批分次奔赴前线慰问志愿军,师生在前线演出《木兰从军》等剧目,充分发挥传统艺术凝聚作战力量、鼓舞战斗士气的作用。
70年后,在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国戏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接力者和奉献者,坚决当好防控抗击疫情“信息员”“配合员”的同时,积极创作讴歌抗疫一线英雄人物的作品,全力做好文艺战线的“宣传员”,以实际行动汇聚起万众一心抗击新冠疫情的国戏力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国戏人心系家国的情怀不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戏曲学院努力挖掘传统戏曲文化的思想内涵,把戏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打造出富有艺术院校特点、具有教学活力、学生广泛参与、在全国艺术院校具有影响的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学院创新推出了“戏曲+思政”“艺术+思政”等特色教学模式,打造出“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思政课示范课、创新课,并连续举办六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高峰论坛”。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徐超说,戏曲是艺术化道德传承的最佳载体之一,戏曲艺术专业课堂教学具有把思想道德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优势。中国戏曲学院高度重视在专业教学课堂及学生品牌活动育人阵地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新模式。
在北京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上,教授张晶穿上戏服,舞起水袖,唱起京剧,边表演边解说唱段背后的爱国故事,融京剧与思政教育元素于一体,这种“美丽课堂”授课内容令人耳目一新,获得专家和媒体好评。
紧扣中央主题教育活动,中国戏曲学院不断挖掘戏曲艺术元素中的“红色基因”,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特邀不同领域艺术家、专家齐聚思政课堂与学术论坛,将思政、美育、艺术、人生之道融入课堂,实现多种艺术多重领域同向发力,打造出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热搜课”“爆款课”。
学院党委还通过开展以理想信念和养成教育为核心的主题活动,充分发挥艺术院校实践育人优势,打造多项思政课程品牌,让广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将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相结合。
新生引航工程,以艺术院校学生身心特点为基础,以国戏精神和国戏故事为主线,用故事感染人、用榜样激励人、用话题引导人,充分调动了新生的主动参与性。五月青春艺术节,以“天道酬勤青春梦,矢志不渝跟党走”“五月青春筑梦新时代”等为主题,通过歌手大赛、服装秀等自编、自导、自演艺术作品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青春风采的平台。至今已经举办27届的“一二·九戏曲节”,是纪念“一二·九”爱国主义运动、振兴戏曲艺术、鼓励学生创作的传统学生品牌。以“激扬青春,砥砺奋进,不忘初心,筑梦前行”“梅姿梨韵尽朝晖”等为主题,推出了一大批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作品,以“第二课堂”对学生“第一课堂”所学成果进行全面检验和生动实践。
在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宋飞看来,以戏曲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是互融互通的巨大宝藏。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中国戏曲学院始终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将戏曲故事、艺术故事、红色故事讲出来、演出来,让内涵丰富、生动的“故事”,特别是践行“家国情怀”的典型榜样从静态书本与传统课堂中走出来、活起来,直击青年学子的心灵。
近年来,结合新媒体、新技术、信息化的技术发展,中国戏曲学院通过打通线上线下两个课堂,拓展线上线下两种平台,不断扩大教育辐射面,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真正实现落实立德树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作为行业教育领军者,中国戏曲学院主动履行大学责任,承担国家使命,让服务人民的初心、家国情怀的践行,像“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办学血脉。学院不仅承办了体现国家文化价值导向的“新年戏曲晚会”,还承办了“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等各项重大活动。
中国戏曲学院倡议成立了“中国戏曲教育联盟”,团结全国戏曲人才培养单位,强化了戏曲人才培养的纵向链条。与此同时,中国戏曲学院还承担向海外传播中华戏曲文化的重要使命。与美国宾汉姆顿大学共同建立了全球首家戏曲孔子学院,积极探索戏曲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的有效模式,搭建戏曲推介展示平台。用戏曲形式改编演绎国际经典剧目,依托孔院开展的系列戏曲巡讲、巡展、巡演等,为传播以戏曲艺术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独特作用。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造中传承
70年来,中国戏曲学院学术研究体系日趋完善,设有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两个国家一级学会,还拥有包括戏曲研究所、京剧研究所、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张火丁程派艺术传承中心、宋飞胡琴艺术传承传播中心等学术研究平台。先后入选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首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推出了一大批高水准的研究成果,在业界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为建构和完善中国戏曲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中有创,新中有承。长久以来,戏曲表演、戏曲器乐等特色专业一直秉承着口传心授的教学特点。在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下,现代教学模式与媒体技术不断应用于教学手段,从教材建设到影像资料建设,保留了大批珍贵的艺术资料,构建起完善的教材体系,本科教学得到不断规范。
在此基础上,中国戏曲学院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大胆采取新形式、运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充分激活教育教学的一切要素,激发教育教学的更大活力,让传统课堂在依托技术“魔法变身”后赢得学生由衷的喝彩。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说,中国戏曲学院推动教育改革,避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热闹一时的所谓改革,而是推动真正“走心”、能够“铭心”的教学创新。如本科教学引进线上教学平台等一批信息化技术手段,能在课后起到“雁过留痕”的作用,建立起清晰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可以有效实时监控教学动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查漏补缺完善教学。
近年来,中国戏曲学院举办了一系列纪念大师、回望历史的纪念活动与学术研讨会,不断挖掘提炼前辈先贤对现代戏曲教育的智慧经验,并在办学体系当中培育感恩先贤、不忘初心、敬畏传统、汲取办学智慧的校园文化,在不断回首中仰望和追随戏曲教育思想的历史高峰,并转化为推进学院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展望‘十四五’,中国戏曲学院将全面深化学院综合改革,在新形势下聚精会神落实‘守正之承’‘攻坚之探’和‘升级之创’的理念,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新理念着力提升戏曲教育管理效能,深化新时代戏曲教育体制改革,强化优化新时代戏曲教育横纵向链条以及国际化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戏曲人才培养中心、戏曲理论研究中心、戏曲传承与创新中心、中外戏剧交流与合作中心’建设,确保各项指示精神落准、落稳、落好。”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说。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龚裕表示,建校70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戏曲教育,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系统梳理、总结新中国戏曲教育70年来的宝贵经验,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与学、研与演等学校发展的各相关环节,深入挖掘、持续探寻戏曲艺术发展的内涵、规律、真谛,提出新时代戏曲教育的发展策略。展望新征程,中国戏曲学院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振奋的精神,拼搏进取、奋发作为,继续朝着“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高水平特色型戏曲艺术大学的建设目标而不懈奋斗,做到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期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沁妤 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