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部省合建高校改革发展
2020年12月28日,位于广西平南、横跨浔江两岸的平南三桥顺利通车。“这将是世界最大跨径的拱桥!”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正自豪地告诉记者。该桥梁的拱桥方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郑皆连提出,其间克服多项技术难题,应用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比原计划节省约9000万元建造成本。2020年5月,郑皆连领衔的“大跨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这也是广西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科技奖项。
对桥梁建造来说,这座桥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对广西大学来说,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和地方产业发展能力持续加强,办学实力与水平大幅提升。这一切,均离不开“部区合建”政策的有力加持。
获得“双重关爱”
从2018年起,广西财政厅将广西大学调整为自治区本级一级预算单位。生均定额拨款标准达到教育部一般直属院校的水平,并通过发行政府专项债券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学校优化办学条件。
“这意味着,广西大学将有更多财政资金统筹支配权,从而能够更便捷高效地推进学校发展建设。”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表示,能够获得这一政策支持,是教育部、自治区“双重关爱”的结果。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建议自治区政府将广西大学调整为自治区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并在资金方面给予更多倾斜。随后,自治区政府积极采纳教育部的建议,让广西大学当年便可享有该项财政权利。
当然,广西大学获得教育部、自治区的支持不止于此。自开展“部区合建”以来,教育部参照直属高校给予广西大学的支持政策多达9项,涵盖公文送达、资金支持、单列招生等方面。自治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在政策支持、管理机制、资金投入、办学自主权等方面大力推进“部区合建”。
广西大学自身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围绕“百年目标”“三步实施”“五个一流”“六条方略”的思路,科学构建“三梁五柱”学科体系,将一级学科优化至37个,本科招生专业缩减至67个,二级学院从31个撤并为24个,非学院机构减少了4个,并开设了12个跨学科“创培班”,建设了20个一流本科公共教学实验平台和专业实验室,进一步强化创新人才培养。
一系列政策支持及改革举措,促使广西大学办学实力稳步提升。在2020年“双一流”周期总结评估中,专家组评议该校“整体水平进入同级同类大学一流行列”。在2020年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大学”评价中,该校在全国综合类高校中排第43位,居西部高校第15位。
广纳天下贤才
赵双良到广西大学任教刚满一年,前段时间刚被任命为学校科技处处长,在开展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挑起了学校科技管理的重任。
“广西大学很多方面都吸引着我。”赵双良告诉记者,区缘优势、学校历史文化、发展空间及学校对人才的支持力度等,都让他愿意在这里奋斗。
“学校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各项待遇不折不扣落实,学校领导对引进人才入校后的顺利发展也格外重视。”赵双良坦言,学校对待人才的种种举措让他备受感动,他十分愿意为学校发展出一份力。
学校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广西大学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储备工作,尤其是推进“部区合建”以来,该校更是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自治区在编制使用和职称管理方面给了我们更多自主权。”广西大学人力资源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治区编办和人社厅大力支持学校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将编制使用和岗位聘任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对学校“君武学者”5个层次人才采取特设岗位管理,不占用单位岗位和绩效工资指标,实现人员能进能出,畅通人才引进和晋升渠道,吸引越来越多优秀人才前来“筑巢”。
如今,广西大学已经成功打造起领军人才方阵——郑皆连院士带领的桥梁技术团队、王双飞教授带领的轻工技术团队、沈培康教授带领的石墨烯立体构造粉体材料宏量制备与产业化应用技术团队、陈保善教授带领的甘蔗育种技术团队、余克服教授带领的海洋珊瑚礁研究团队等,都分别树起了一流学科品牌。
“部区合建”以来,广西大学共计引进各类人才114人,其中具有“国字号”人才24人。
对接地方产业发展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蔗糖产区,所生产的蔗糖占全国产量60%以上,广西也由此拥有全国最大的甘蔗种植面积。
“传统蔗糖种植产量并不高,急需进行品种改良,并改进种植方式。”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陈保善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带领技术团队,沉潜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用心开展甘蔗育种和种植技术攻关,有效解决了被称为“中国甘蔗一号病害”的高抗黑穗病,培育的中蔗1号、中蔗6号和中蔗9号等品种亩产均超过1万公斤。
“该项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后,将有效提升广西的甘蔗产量,最终保障国家的食糖安全。”陈保善说。
近年来,广西大学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力量,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农学技术团队培育和推广一批水稻、果蔬、木薯等亚热带优良品种,有效增加了作物产量,提高了种植效益;动物科学研究团队积极开展非洲猪瘟预警预报及病原特性研究,协助政府建立疫情防控体系,服务保障生猪养殖业;文旅电商技术团队研发数字文化旅游智能技术,开展智慧旅游服务模式,促进广西特色旅游发展。
依托强大的优势学科技术团队支持,广西大学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脱贫攻坚。近年来,该校帮助贫困山区农村推广的种植、养殖、加工、休闲农业等各类技术和产业,均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仅在百色那坡推广的特色养蚕技术,就帮助当地增收800万元,养蚕户每户年均收入超过2.5万元。广西大学对口帮扶的6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学校多次获得“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先进后盾单位表彰。
通过“部区合建”,广西大学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学校教风学风为之一新。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博士授予点、国家级奖励、高水平科研产出、科研和办学经费等5个方面实现翻番,在党建思政工作、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办学基础条件和社会影响力等6个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我们获得的支持是全方位,所带来的变革也必将是深层次的、长久性的。”赵跃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