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向阳 绘
每一个孩子都是降落在父母身边的天使,家长们对这份来之不易的“礼物”精心呵护,特别是在饮食方面,都竭尽全力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因为爱子心切,不少家长甚至会给孩子服用补充剂和滋补品,但结果不但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可能引发副作用,甚至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进补有风险,关爱需有度。
据观察,儿童保健品已经成为大多数婴幼儿每天饮食的必需部分。“孩子出生15天后补充维生素D,6个月后补充钙,DHA至少要补到3岁之后,孩子不爱吃饭就补锌,维生素软糖作为零食补充,还要坚持吃益生菌调理肠胃营养才好吸收……”这是很多家长张口就来的育儿经。还有的家长规定孩子每天必须服钙片或者是复合维生素等,既无临床指征,亦无需医嘱,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和奶奶的经验认为孩子缺少某些营养成分。
对于有的中小学生而言,长期服用各种各样的保健品,似乎成为生活常态。在药店里,各种各样宣称能“抗疲劳”“增强记忆力”“保护视力”的保健品被放置在最显眼的位置,打着“有了某某某,何必头悬梁、锥刺股”“是妈妈最好的选择”旗号的安神、健脑、增智产品也备受青睐。特别是每到高考、中考前夕,为了补充营养,提高记忆力,做好最后的冲刺准备,家长们是千方百计寻找良药,有些家长甚至到药店找寻所谓能提升认知能力和注意力的“聪明药”。个子不够高的,盼望能长个儿;体质差的,希望能强身健体;升学在即的,渴望提高成绩。家长关心孩子无可厚非,但过犹不及,“一日误补,十日不复”。
长期过量服用保健品,过多的营养无法吸收,造成身体的负担,反而事与愿违,诱发各种疾病,害了孩子。另外,有些补品还含有激素成分,长期服用反而揠苗助长,促进了早熟,导致骨龄偏大、骨骺过早闭合,丧失后续生长空间,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而一些提神醒脑的“补脑药”中更可能含有精神兴奋剂类药物成分,长期服用会产生依赖性,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反而导致失眠不安、心跳加速、情绪不稳等不良后果。
部分家长热衷于各类保健品,究其原因,一是关心则乱。一些家长怕孩子没有补充够必要的营养,身体素质会差,便疯狂购买儿童保健品。二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盲目跟风,一顿乱补。“别人都在吃,我们的也要吃,吃了总比没吃好,现在花点钱将来不后悔。”这是许多家长的心声。三是缺乏自主辨别信息能力。家长们容易受到的误导。促销宣传铺天盖地无处不在,颇具诱惑力。奇葩“伪科普”泛滥,真假难辨。一些科普文引用科学研究结论、“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让人不得不信。
不通过食物摄入,而是幻想通过吃多种补充剂来维持健康,实在是本末倒置!这种“怪现象”跟人们缺乏相关的知识有关。厂商和促销员因此也有机可乘,夸大宣传、极力迎合消费者的这种“惰性”。无知和误导让人们以为“缺啥都吃补品、补了就健康”,反过来造成各种补充剂盛行,令人或多或少忽视了膳食营养均衡的必要性,进一步助长了不良的生活习惯。
人体的健康状态取决于是否长期均衡地摄入营养,与其给孩子盲目进补,不如家长先多补点营养常识,揭开各种营养品的“真面目”,根据不同的食物营养均衡一日三餐,这样的补法既有效、又安全。搭配合理的膳食营养、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和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作者系湖南省双峰县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