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部省合建高校改革发展
做工科研究,遭遇设备短缺,怎么办?张建利的回答是“硬着头皮上”。
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他,看中宁夏优质煤以及煤化工在业内的名气,又被优惠的科研政策吸引,选择来到宁夏大学工作。
遗憾的是,学校薄弱的基础条件实在支撑不起一名科研新秀的雄心:大设备他只能向同事借用,小装置则买点便宜配件自己搭。这样的经历在宁大并非个例。
时间的车轮急速驶过。2018年,部区合建改变了这一切。
把对接产业服务区域放在第一位
2018年2月,教育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合建宁夏大学正式启动。作为支持,中央财政每年投入合建专项经费9000多万元,支持建设紧密对接主导产业的学科,投入内涵建设专项经费7000多万元,支持学校全面提升,3年累计投入4.88亿元。
海量经费的投入,带着极强的指向性。部区合建关注的焦点是进一步增强合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以大学的优势学科群对接地方主导特色产业。
“作为地方大学,宁大的发展定位是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谢应忠看来,部区合建推动了学校转换发展思路的进程。
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宁大聚焦优势学科群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建设这一主线,决定以“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为主的学科群对接自治区能源化工与新材料产业,以民族学为主的学科群对接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银川东南方向50多公里,毛乌素沙漠边缘,坐落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自2003年建设以来,这里年转化煤炭5000余万吨,是新型煤化工基地、落实国家能源战略的主战场。
从宁东基地企业的生产过程看,煤的分级利用程度低,热效率低,初级产品比例偏高,附加值低。从生产结果看,基地每年产生气化固渣1000余万吨,每年排放二氧化碳6000余万吨,每吨产品水消耗量巨大。
要一揽子解决上述问题,原来只有进口昂贵高端装备一条路。可基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根本负担不起。
“高端装备必须实现国产化。作为企业,我们眼巴巴盼着。”宁夏庆华煤化集团分公司设备科科长马勇道出了基地企业的心声。
对接上了这些需求,在学校的指引和统筹下,化学与工程技术学科联合化学工程、化学、机械装备、能源材料(物理学)等原有学科,组成以可拼可解、聚焦问题、各显神通促进产业发展的虚拟合作为主的泛学科集群。在宁东基地产业集聚、创新活跃的优势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组建了新型煤化工与新材料成果产业化中试平台;面向应用基础和技术研发,建设了3个研发中心: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应用基础研究中心、煤化工用特种控制阀关键技术研发中心和煤基功能材料与新能源材料研发中心。
“‘一平台+三中心’的学科群创新平台体系,构建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小试、中试到工业化示范的技术创新研发全链条大型系列设施,考验并促进了学科群面对新型煤化工装备技术国产化需求的应用实战能力。”宁夏大学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庆杰说。
四方联动共促地方高校跨越发展
部区合建重点关注优势学科群建设,又不仅仅止步于此。教育部参照直属高校模式对宁夏大学的建设发展予以指导支持,将学校纳入直属高校排序,在学科专业建设等8个方面与直属高校同等对待。自治区则发挥主体作用,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建立健全部区合建工作保障机制等12个方面支持学校建设发展。
“以前,一份关键性的文件从教育部转自治区转教育厅,最后再转一手给学校,晚几天我们才能看到。现在,教育部的文件我们第一时间就能学习。”在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周震看来,部区合建后,教育部直接指导办学对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发展意义重大。
谢应忠则对2019年学校被自治区财政列为一级预算单位感慨良多。以前,西部高校发展所需的经费,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拨款。“各地财力不同,对地方高校的经费支持差别巨大。”部区合建后,自治区财政优先保证学校发展。截至目前,自治区财政不但通过设立“双一流”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等专项资金,累计向学校投入6.3亿元,同时在提高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等方面,为学校提供全方位保障。
在教育部和地方党委的指导下,宁夏大学还依托华东理工大学等5所对口合建部属高校各项优势资源,积极开展对口合作。
“‘一对五’对口合建工作新格局,为共同服务宁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撑。”对于这一点,学校2018年从华东理工大学柔性引进的专家于广锁体会颇深。
于广锁长期从事煤、生物质等含碳基质高温气化方面的研究。入职宁夏大学后,他带领团队基于宁夏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气流床煤气化领域的共性基础科学问题,针对气流床水煤浆气化热态原位诊断及高温反应特性开展了系统研究,支撑了大型化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工业应用。
会聚人才拓宽路径以实力求赶超
教师队伍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一所大学的未来。
当被问及近年来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宁夏大学人事处处长李学斌用4个“前所未有”来形容——博士引进数量、引进博士来自高水平大学的比例、人才的培育力度、高层次人才的产出效益都是“前所未有”。
“现在,整个宁夏拥有的博士,宁大接近半数。”令李学斌如数家珍的这个数字,有四成是通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部区合建实现的。
改变的,还有科研生态乃至学校整体的发展路径。
“以前学术氛围不浓,许多老师习惯于每周上几次课。由于缺乏前期积累,申请不到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久而久之,不愿做学问,也不会研究学问了。”在学校的支持下,民族学学科带头人、西夏学研究院(民族学与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杜建录把许多和民族学相关的学科整合在民族学学科群的大框架下,通过学科群的运转、经费的倾斜,带动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为本没有问题,但同时也要做研究,要和社会的需求对接。
“现在,我们的民族学学科群服务宁夏的全域旅游,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以后,能做的事情还很多。”对于宁夏大学的未来,杜建录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