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时代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传统专业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已落伍于时代诉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信息化流行的当下,法律人才知识结构的多元化、立体化、跨学科化已经成为了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基本学养要求。新时代法治国家建设亟须法律人才培养观念、培养模式、培养机制的升级与变革。基于此,华东政法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国家法治建设为目标,以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法律人才为宗旨,自“十三五”以来,开始以书院制教育改革推进法律人才培养创新之路。
新时代法律人才培养的内涵
伴随社会发展的日益多元化、复杂化,法律问题的呈现往往以多学科交叉或融合的形式显现,而法律问题的“杂糅”使得传统一维法律专业的培养模式难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新问题、新局面。学校面向未来,以前瞻性视角打破传统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窠臼,克服专业划分间的壁垒,构建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服务体系。面对社会发展的日益多元,学校以知识教授、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为培育导向。面向新时代,以技能传授、课余实践、人文情怀培育为抓手,稳步提升学生面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完善能力。学校书院制教育改革以办学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博雅教育构建通识课程体系,以知识、智慧、价值的全面涵盖构建素质体系。学校书院制改革符合新时代法律人才培养内涵,符合新时代法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时代的呼唤。
以全人教育为改革导向
学校经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确立以“全人教育”为改革导向。全人教育倡导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调人文、历史、哲学、伦理、实践、创新等价值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政法专业类高校更应深化“全人教育”理念,在法律职业技能、法律专业知识教授的基础上,以人文主义情怀为基础,进行通识性的博雅教育以及以行动理念为指针的养成教育。
学校贯彻落实“全人教育”理念,以专业知识传授、综合能力提升、全面素质养成为书院制教育改革目标。书院教育以打造既专又博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为目的,学校因此在学科发展上强调多维全面的教育理念。在学科建设中,学校在重视学生法律专业技能系统培训的同时,更加凸显对学生道德价值观念、法治信仰、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价值培育。法治价值观念的正确与树立是一切法律职业技能掌握的前置性以及必备性条件。在学科多维发展的广泛性上,学校在政法类主干课程教授之余,以时代需要为导向,兼顾学生特点及社会需求为学生增加社会实践、社会参与、文化提升等方面的课业安排。在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中,在法律职业技能掌握与综合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成熟,助力学生从容地与社会对接。
学校书院制教育模式改革以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为主要抓手,力求为学生综合而全面的发展打好基础铺平道路。在学校书院制教育模式培养下,学生将熟练掌握法学基础理论、跨学科比较研究理论、常识性与非常识性知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基本的人文主义情怀理想。而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下,学生通过课程教学、互动交流、校外实践将稳步提升自我的逻辑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法律文书写作能力,从而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在知识层面使学生达到既博且专,人文内涵丰富,理想信念饱满。在能力层面使学生具备缜密的法律逻辑能力、高效的法律实践能力。在素质层面使学生在法律专业知识学习之余树立法治信仰,兼具家国情怀。
以四个着力点稳步推进
学校书院制改革内容主要涵盖四大方面:实体化书院建设,通识教育体系课程安排,书院社区的构建完善,导师制的贯彻落实。以上四大着力点稳步推进学校书院制教育改革的发展与前行。
学校以实体化书院建设为基础。书院作为学校开设的二级教育单位将与其他各学院并列存在。书院将开设专业的教师团体、教辅团队、授业课程、培养计划。学校构建“1+0.5+X”的书院培养模式,结合博雅教育、专业教育、养成教育,为书院学子的身、心、学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学生入学后,将接受为期一年的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学习,目的在于促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志业兴趣的发掘、人文内涵的养成和精神品格的独立。在接受完第一学年的通识教育学习后,第二学年学生将通过个人选择分流至各专业学院学习。而分流的标准,除了学生自身的意愿,还有其第一学年的学业考核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评判。
学校以通识教育课程开展为核心。课程学习是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知识的主要场域。学校结合国内外知名学府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践经验,反复论证调查,将通识教育课程区分为通识主干课程与一般通识课程。其中通识主干课程包括:历史文化传承与人文素养、法治精神和专业养成、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培育、新生研讨和跨学科前沿讲座。一般通识课程包括:当代中国与世界视野、社会研究与公共管理、科学思维与科技发展、艺术修养与运动健康。经过主干及一般通识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本土思维与全球视野。
学校以书院社区建设为特色。书院教育充分利用课上和课下两个课堂。书院社区建设充分抓住学生宿舍休息空间的布局与规划。通过在学生休息区设置阅览室、自习室、咖啡屋、健身室、会议室等活动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舒适的业余学习环境和便利健全的居住环境。并且通过导师进社区等诸多课余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书院社区通过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社交空间、学习空间的打造使传统意义的学生宿舍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场所之一。
学校以书院导师制为改革关键。导师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起着指南针与领航员的作用。导师对学生在学业上可以辅导,在生活上可以指导。在新生入学后,书院将为每个班级配备6名专业导师组成导师组,其中安排校外实践导师1—2名,校内导师2—4名。每名导师指导学生数量1—8名,并引入朋辈教育。每年为各班级安排2名优秀的专业博士生或者硕士生担任班级导生,配合协助导师以及教辅工作。书院导师制通过导师、教辅、导生“三位一体”共同保障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安排。书院通过无缝沟通机制、指导记录机制以及双向沟通机制,确保导师可以实时掌握班级动向,了解学生情况。在定期的导师、辅导员、导生的工作会议中,导师组可以定期总结经验,结合班级实际制定符合班级特点、班级特色的学习工作计划,充分发挥书院制教学模式的优势。 (王力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