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特色”一词很时尚。仿佛只要有了“特色”,我们的工作便有了品位、合了潮流、上了档次。我们经常在报刊文章和学者报告中看到听到:“学校要特色发展,实现弯道超越。”
没错,每一所学校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当人问起某个学校到底有什么特点和特色时,我们往往嗫嚅着很难回答出来。
为何如此?因为多数学校的特色不够鲜明,拿不出有力的材料来证明自身的“特色”;更因为学生虽千人千面各不相同,但我们的教育目标却是有共性的,学校的建设和设备是有共性的,甚至家长的期望也是有共性的……学校教育就是奔着大家公认的几乎相同的价值方向而去的。
到底什么是教育特色或曰特色教育呢?那就是学校在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基础上,在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上有超出一般的做法,有不同寻常的价值追求和结果呈现。比如德育先进校、体育特色校、无物业外包校……更通俗的说法是:全面发展+特长=特色。
然而,在聚焦特色、推行特色发展的战略中,不少学校是这样做的:有的让学生放下手中的课本,找来经典“古籍”从头到尾、从早到晚死记硬背,因此有了所谓“经典诵读”特色;有的学校挑选不足5%的学生成立器乐演奏队,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就称之为“艺术乐园”特色;有的学校寻到个别身体强壮的苗子,专门加强某项体育训练,然后在比赛中摘金夺银,于是“体育特色学校”的牌子就树起来了……这样的特色,即使勉强算特色,也是低层次的。而这样的做法,难道不是对特色办学的曲解?
学校特色,应该是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独特的学校风格、风气,是一所学校整体办学思路在各项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与众不同之处,呈现出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特征。笔者过去一直在安徽省凤阳师范学校工作。这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校,管理十分严格。校园像军营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师生同上早操,无论酷暑严冬,只要不下大雨,早晨起床铃一响,校园广播随即响起,师生陆续奔向操场,整齐列队跑步、做操,早操后学生洗漱、晨读、整理内务。每周一早操前举行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依据校历安排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两百多亩的校园由各班级分片包干,学生每天除打扫教室、寝室卫生外,还要负责环境卫生区的打扫,学校成为省绿色学校和花园学校。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劳动锻炼中,炼就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校升格时,进校考察的专家们对学校始终坚持师生同上早操倍感惊讶,连连称赞。毫无疑问,这才算得上真正的学校特色。
切记:特色不是另辟蹊径,重起炉灶;不是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特色应是继承发扬、抱专守正、秉持创新。没有面向全体或大多数的特色无异于投机取巧、故弄玄虚;没有全面发展的特色仅是以偏概全;没有德育为先的所谓艺术、体育特色只为哗众取宠、博人眼球——丢了本色,何来特色?
教育是要坚守本色的。教育的本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德育为先、塑造灵魂的教育;是注重人文关怀、尊重个性差异、打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是使学生成人成才,给人幸福获益终身的教育。学校的使命就在于让学生受到广博文化知识的滋养、高雅文化氛围的陶冶、优秀文化传统的熏染和深刻人生实践的体验;让学生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拥有高尚的灵魂,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当然,教育本色还包括“勤勉”和“敬畏”教育、“仁”和“恕”的教育、“推己及人”的教育,等等。
在学校朝着“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目标发展中,我们既不能思想狭隘、以偏概全,也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更切忌浅薄浮躁、虚荣媚众。在创建特色的过程中,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宁静;遵循教育规律,抓住教育本质,躬下身来,把学生的养德、笃学、健体这些事切实做实做好做到位,把创建成效留给他人和社会去评判。
(作者系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