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教师指导基地学生
基地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近年来,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机械创新基地紧随时代节奏和产业调整升级步伐,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坚守育人初心,勇担创新使命。以机械类学生为对象,以问题为导向,多维发力,就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以实绩践行使命担当。
定力与远见
时间追溯到2008年2月,南昌工程学院微纳驱动与控制校级研究所发现当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创新自信心和感悟力较差、教师科学研究与创新教育脱节、学校创新教育效果评价不科学等问题。
如何发展,考验学校的远见,更考验其定力。
对此,项目组以问题为导向,将问题作为创新的动力源,构建以“依托平台建基地、课内课外相结合、围绕‘三自’促管理、借助竞赛上水平”为基本内涵的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基于创新能力特征理论研究,提出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三维一体”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创新与创见
随着人才新目标的确立,基地多维发力、精准发力、破解问题,努力培养“三维一体”的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
——以“基地”为桥,实施“学科竞赛+科研小帮手”计划
2009年5月,依托微纳驱动与控制校级研究所(2014年获批江西省精密驱动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创建大学生机械创新基地。创新基地实施“学科竞赛+科研小帮手”计划,面向机械类专业学有余力、热爱科技创新的大学生开放。
先后有300多名学有余力的学生申请加入创新基地,成为“科研小帮手”。发挥科研实验室优秀的教师资源优势,从中选拔了一批责任心强、乐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科研人员组建指导教师队伍,将教师科研项目合理分解为创新实践子项目,让学生参与文献查阅、科研实验、专利撰写等相关工作,并结合项目内容自主申报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先后获批各类科研训练计划项目143项,其中国家级别15项。
结合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根据竞赛主题,基地成员自由组建参赛团队,一般3—5名成员组建成一个创新小团队,团队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又在相互协作中共同进步。先后获得国家级别奖励32项,省级奖励50项,通过科技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科竞赛不仅为学生开通了一条提升综合素质的“高速路”,也为基地的教育教学打造了一座“立交桥”。
——以“教学”为要,推进“理实一体”育人
机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育上,学校打破传统壁垒,重构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路径。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实现了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动,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打破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围绕学生应当学什么,建立了动态教学内容体系。平台教师聚焦学科前沿动态,及时整合课程内容,将科研成果和工匠精神融入“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机械创新设计”“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藩篱,围绕教师应当怎么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行了有利于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教学方法。平台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模拟仿真法、以赛促学法、头脑风暴法、翻转课堂教学法,面向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真实互动的教学情境下培养创新思维。
突围“第一课堂”,围绕学生应当如何学,打造“第二课堂”开展丰富的开放课堂活动。在基地学生中以第二课堂形式进行文献检索、TRIZ理论、学科前沿、专利申报、论文撰写等培训,让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促进学生动手动脑,掌握多种创新方法,为顺利进行创新设计、学科竞赛、专利申报、发表学术论文等打下坚实基础。
走出思维定式,围绕学生学习目标,架起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学科竞赛的“立交桥”。项目组为了解决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过程中,由于对题目不感兴趣、设计方法单一、时间仓促等导致设计成果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以学科竞赛促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改革思路,将学科竞赛、作品案例应用于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
——以“制度”为势,确保创新实践活动顺利实施
以学生主动实践意愿为目标,创新机制,在基地学生的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党小组指导下的“自组织、自管理、自提高”为核心的“三自”模式,逐步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构筑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运行体系,充分发挥各项机制的预设功能,带动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良性发展。
围绕“三自”促管理,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充分发挥基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基地内推行了自组织、自管理、自提高的管理模式。自组织是由基地学生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自发组织成员纳新、学生分组等相关活动;自管理是让学生参与到基地的管理中来,负责基地日常维护工作;自提高是学生自主提前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技能,完善知识结构,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基地学生发挥榜样的力量,形成“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此外,基地建立了科学合理、完善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基地管理制度,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健康开展。先后出台了“大学生机械创新基地新生审核办法”“大学生机械创新基地日常管理制度”“大学生机械创新基地设备管理办法”和“大学生机械创新基地经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以“评价”为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基地对传统学业评价体系进行全面重构,课题组成员经反复讨论、筛选,去粗取精,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毕业学生的自评,确定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3个一级指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并对这3个一级指标进行对应逐级分解成求变意识、借鉴意识、调研意识、扩散思维、推导思维、优选思维、集成思维、创新方法理解程度、创新方法运用熟练度和成果产出等10个观测点。
根据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各个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创新能力三要素及每个观测点的表现,评价结果能直观地反映创新能力培养达成情况,可为改进培养措施提供参考。
一项项改革创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产生了共振叠加的实际效果,使得基地人才培养迸发出澎湃活力。
丰硕的创新成果 丰美的满园桃李
如今,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机械创新基地凭借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基地学生承担各类科研训练计划143项、参与平台科研项目62项;超过800人次的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别奖励32项,省级奖励50项,获学生专利82项、创新设计教具3件;20余人次学生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江西青年五四奖章”“江西大学生年度人物”等省级及以上荣誉。
基地校友是基地的宝贵财富,不仅展现基地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地带来集体荣誉感,更在基地树立起一个个有影响力、有生命力的学习标杆,引领学生从基地校友身上汲取成长正能量。
细数基地的杰出校友,既有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江西青年五四奖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授权10余项专利的双超军,也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7岁担任浙江工业大学兰溪研究院副院长的况太荣;既有荣获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考入武汉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担任研究小组组长的段年嵩,也有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考入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邹利波;既有任职于Salesforce公司担任软件交互高级设计师的何升帆,也有以当年优秀专业综合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孙涛。
这些活跃在各行各业的杰出校友,生动诠释了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机械创新基地的担当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机械创新基地为南昌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和相关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2018年,机械专业实现一本招生,2019年,机械专业获批江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20年,机械专业硕士被遴选进入拟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推荐名单。
时间永不停止,发展永无止境,立于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意气风发的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机械创新基地踏上了新征程。相信,昂扬奋进的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机械创新基地将继续秉承初心,牢记使命,为“强国梦”的实现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卢全国 王欢 陈方红 祝志芳 朱仁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