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巩华学校组织学生到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上劳动课,在昌平职业学校潘娇一特色教师工作室,学习传统榫卯工艺,运用木工工具加工制作鲁班锁。这是潘娇一针对学生在打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对一指导。
昌平区巩华学校组织学生到昌平职业学校上劳动课,学习制作山楂慕斯蛋糕。经历备料、加工、灌装、装饰塑形等劳动过程后,学生们增强了尊重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和自我服务能力。
在昌平区巩华学校开心小农场,昌平职业学校教师教四年级学生学习堆肥、打平畦、采收蔬菜等,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农耕劳动的辛劳和收获劳动果实的喜悦。
昌平职业学校教师为昌平区昌盛园小学“送课到校”,教学生学习制作“摔倒报警器”。课程引导学生将所学科学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对科技与劳动关系的认识,增强服务他人的责任意识。
在昌平职业学校教师指导下,昌平区昌盛园小学学生通过亲手组装龙骨水车上的一节节链条、一片片扇叶,体会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劳动智慧。这是他们开心地展示着自己组装的龙骨水车结构。
在昌平职业学校百度人工智能创新空间,昌平区巩华学校学生在石新蕊老师指导下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编程设计,体验人工智能技术中蕴含的劳动智慧。
在昌平二中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10)班教室里,昌平职业学校教师王谨指导学生组装红外夜灯。学生在识图、安装、调试过程中,学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劳动课后,昌平二中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9)班学生,围着前来送教的昌平职业学校教师胡诵惟,要求胡老师对自己制作的绒花发簪提意见。
利用职教资源对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这是北京市昌平区的一项创新之举。早在2019年5月,昌平区教委就在昌平职业学校成立了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为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课程研发与实施、教师培训等服务,让中小学生在劳动中成长。
进入冬季,寒意袭人。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的教师又一次来到昌平区巩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送课到校活动。学校开心小农场一片热火朝天,一群小学生正在学习堆肥。在昌平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拿起比自己还高的铁锹,争先恐后,挥锹上阵,不一会儿,一个两米见方的浅坑挖好了。他们按照教学要求,在浅坑里铺上一层树叶,培上一层土,再铺上一层地瓜藤,往复3次,约莫一堂课时间,一米多高的肥堆堆成了。
与此同时,在农场的另一边,前面的学生刚刚采收完萝卜、白菜和地瓜,后面的学生就开始动手用铁锹翻地、整地,接下来就是钉桩、拉线,一方方横平竖直的菜畦渐次成形,显得有模有样。劳动课结束,学生们虽然个个灰头土脸,外加一脑门儿汗,内心却充满成就感,笑容也就写在了脸上。
巩华学校校长路玉宝说,“学校有开心小农场,对农耕类劳动课程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是,由于教师在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上的不足,加之缺少相应的设施设备,劳动教育效果不甚明显。现在有了昌平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的指导,不仅能够送课到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昌平职业学校去上课,让我们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充满信心”。
这里所说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是昌平区教委于2019年5月在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成立的。其目的是以中心为桥梁,搭建普职对话的平台,聚集职业学校、中小学、企业等多方面力量,为昌平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课程研发与实施、师资培训等服务,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
“我们围绕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开展分层分类调研,运用大数据分析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首先摸清劳动教育课程需求。”昌平职业学校校长段福生介绍说,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势,发挥校企协同育人功能,以食、礼、传、耕、创、数六方面为抓手,创建“劳动六艺”课程模型,覆盖生产劳动、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内容。
目前,昌平职业学校已经形成劳动教育课程手册3册、共计400个模块的劳动教育课程。仅2020年秋季学期以来,昌平职业学校通过送课到中小学、资源投放及中小学生到校上课等多种方式,与中小学联合开展劳动教育,覆盖全区115所学校五、六、八年级2万余名学生。学生们都说:“这样的课程,让我们很有满足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