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师德为先 博专兼修 实践嵌入

[db:作者]  2021-03-15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南方发祥地,在120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师范大学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坚持培养教育情感深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技能突出的复合型教师专业人才。21世纪以来,针对师范教育中存在的师德修养磨炼不力、博约并重涵育不显、实践能力锻炼不足、专业化教师培养有效性不彰等关键难题和改革“瓶颈”,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进行教师教育体制改革,2005年成立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机构——教师教育学院,全面负责并与相关学科院系分工协作,共同培养未来教师;中学卓越教师培养历经“4+2”“3.5+2.5”“3+3”“3+1+2”等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改进,2014年起承担并持续深化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地方高师本硕贯通教师教育模式探索”,坚持“师德为先”“博专兼修”“实践嵌入”,并且基于“学习进阶”理念,积极探索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本硕衔接”模式,构建了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的新形态,通过资源整合、内外盘活,从制度、组织等多方面,全面保障和提升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师范教育为卓越教师成长奠基的作用,培养了大批具有优异专业发展潜力的高学历基础教育师资,顺应了社会对优质教师资源的需求和国际“学士后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全面锻造学生的师德情意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在师范教育中始终坚持师德为先,致力于培养师德高尚、信念坚定、具有社会责任担当和自主学习发展潜能的卓越教师。

    一是积极建设课程思政,课程教学育德。2006年以来,教育理论、学科教育等各类课程教学都注重引领学生通过体会中国教育巨大变化来理解知识原理,组织学生前往城郊接合部薄弱学校开展助学活动;自2010年始,校长为全体师范生亲授以“师范生的志向与规划:学为教育家”为主题的“入学第一课”;在培养方案定期修订中始终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为指导思想。

    二是开展丰富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育德。2006—2014年组织研究生前往苏北农村学校,2015年以来组织学生前往新疆、青海、云南、贵州等地区,开展为期数月或一年的“顶岗支教”;连年开展暑期教育实践活动,在丰富多样的实践中践履师德,如在街道社区开展“共享阳光,让爱飞翔”暑期实践,为社区居民搭建亲子互动平台,发挥教育专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增进亲子关系。

    三是言传身教润物无声,榜样模范育德。2006年至今,组织学生聆听“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报告会”、参加或观摩江苏省每年庆祝教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等;导师们在开学、毕业等重大典礼以及日常教学、带教中,体察、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自主发展、担当社会责任。

    四是坚持弘扬师范精神,师范文化育德。学校办学目标坚守“一流师范大学”,优化师范专业结构,近年来组织颁发“本科优秀教学奖”“奕熙精英教师奖”,教师职称评聘向“教学学术”倾斜,各级党组织及院系坚持“三全育人”文化建设,师范生的身份意识明确,每年申请转入师范专业的学生数量持续增长。

    坚持博约兼备,知行合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专业化培养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学校全面理解“教师专业化”内涵,既深化学科教育专业素质提升,又加强人文、科学、文体艺术等博雅修养陶冶,培养专业知能扎实且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

    一是注重博雅教育,开拓才艺熏陶,培养品位高的审美型教师。2006—2013年,先后开设“教育、人与社会专题研究”“教育文化学”等通识课程;自2014年,面向理科方向学生开设“教育及文史哲社经典名著导读”,面向文科方向学生开设“科学思维方法论”等特色课程;定期组织开展“艺术家进课堂”等文体艺术讲座及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二是突出专业思维,强化深度教学,磨炼素质优的智慧型教师。自2006年,各学科方向先后开发如“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教育取向的数学发展史”等新型课程10余门;“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及学科教育类数十门课程先后成为校级、省级立项建设的“研究生核心课程”。

    三是坚持研究反思,深耕知行统合,造就能力强的创新型教师。本科教学重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生阶段则深化学科教育研究;每年设立省、校、院各级“研究生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多达100余项,鼓励开展“研究为本、基于证据”的教学研究。

    坚持实践嵌入,协同创新,全面磨炼学生的教育能力

    教师职业是实践性专业,教育实践是提高从教能力的关键。学校在中学卓越教师培养中,从课程、方式、平台等维度,全方位创新卓越教师培养的“混合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理论研习与实践练习并行,在理论与实践相互嵌入中将学科知识、教育原理和实践能力有机融合,建立了学位课程与项目课程相整合,实习与见习、研习与演习、顶岗与跟岗等多种实践方式以及多元立体实践平台,促进政府部门、高校、中小学及社会等各方力量的协同发挥;形成了校内外相嵌、见实习相嵌、跟顶岗相嵌等多种理论与实践相互嵌入的实习模式,从职业价值认同、专业实践知识、一流的教学实践能力与实践反思等方面,系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助力教育硕士形成全面的实践素养。

    一是开展校内外相嵌的全场域实践。依托学校教育专业学位全国A类、教育学学科全国A类、江苏省研究生教指部门教育学科秘书单位等优势,建立省级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开发15门实训课程;校外与江苏省13个大市教育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在省内外建立120个中小学优质实践基地,校内外混合开展实践教学。

    二是开展见实习相嵌的多形式实践。在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观摩见习基地,创建南京师大附中等5个全国与省重点研究生工作站,见习与实习同期同校混合嵌入。

    三是开展跟顶岗相嵌的深耕式实践。聘请150名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为实践导师,在新疆、青海、云南、贵州以及本省薄弱学校建立30所支教中心。

    四是开展各类课程相嵌的研究型实践。将学位课程与项目课程混合嵌入,增加实践类课程,教育硕士阶段重在本科教育实习基础上进一步延长实践时间至一学期,增加研习任务,提高研习要求。

    探索本硕衔接,循序渐进,逐级提高学习梯度和广度

    教师专业学习是逐级深入、持续发展的过程。学校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基于学习进阶思想,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及路径,设置了本硕一体化培养体系,从优秀本科师范生中考核、选拔推免教育硕士研究生;并且明确本、硕各阶段重点,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实践与发展等方面,构建了侧重点分明、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创新衔接阶段的培养举措。避免了师范教育本硕脱节、培养目标不统一、培养过程不衔接、培养举措不贯通、培养效能事倍功半的问题。

    在师德养成方面:本科重在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活动等,认知、体验教师职业道德;衔接阶段通过顶岗实践、支教等活动,践履师德;硕士阶段重在深度实践中反思、研究教育教学的专业伦理等。

    在博雅才艺方面:鼓励本科师范生积极参加校舞蹈队、合唱团、书画社、戏剧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拓展兴趣和视野;衔接阶段专门开设科学、人文教育的特色课程等;硕士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篮球、足球、羽毛球团体等比赛,开展运动、审美等活动,展现多才多艺。

    在专业教育方面:本科重在夯实师范生的学科专业和教育领域基础知识;衔接阶段即确定导师并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本硕学位论文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硕士阶段重在培养学生提升“面向教学的学科知识”、开展学科教学研究的创新能力。

    在教育实践方面:本科重在通过微格训练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基本功;衔接阶段通过大学学术导师和学者型中学实践导师即“双导师制”的示范引领,促进学生体悟和提升教育实践智慧。

    为满足基础教育日益增长的高学历优秀教师需求,南京师范大学经过近20年的不断探索、持续改进及现实验证,构建、实施的卓越教师培养新形态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国各地中学输送了大量优质师资,毕业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崇教”“适教”“乐教”“善教”等卓越品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也受到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界高度评价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先后获得国家、省政府部门、学会等各级奖励,经验、价值得到进一步推广、发挥。学校总结经验、继续创新,2020年9月开启了“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项目”的探索新征程。

    总之,南京师范大学顺应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要求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全面树立清晰、准确、全新的卓越教师培养理念,坚持“师德为先”的目标导引,凝聚“博专兼修”的培养重心,实现“实践嵌入”的关键突破,开创高学历基础教育卓越教师“本硕衔接”培养模式,全方位地挖掘各种校内外资源,体制机制明显优化,实践成效显著。在突出“师德为先”、强调“卓越培养”,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构建系统化培养模式,以及全面创新教育实践体系、全程开展教学实践锻炼等方面,强化体现了创新、引领价值,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教育硕士毕业生形成高质量、高品位、高层次、高规格的核心素养结构,不断成长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刘建 杨跃)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1-03-15/201469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