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公办高中,由著名乡村教育家黄质夫先生创办。怀抱教育报国的理想,立志“救穷化愚争脸”,艰苦创业,黄质夫先生行三省建四校。自1923年建校近百年来,学校一直秉承黄质夫先生坚韧不拔、毅力毅行的精神办学。学校以“毅行”办学理念,秉承“诚勤公毅”校训,建设“智如日增,勤奋为本”的校风,倡导“德能感人,才能胜任”的教风,树立“明责明礼,自觉自治”的学风,确立“强其志,勤其身,实其学,优其长”的育人目标以及“内涵深厚,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社会满意”的学校发展目标,形成了鲜明的“毅行”教育办学特色。学校被授予南京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南京市德育先进学校、南京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江苏省智慧校园、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化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荣誉。
毅行教育凝聚学校发展之魂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南京市栖霞中学更加深入地研究“毅行”办学理念,积极开展毅行教育。
“毅行远足”:磨砺生命意志力
一年一度的20公里“毅行”远足活动,起点是质夫广场,目的地有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栖霞山等。阳光照耀,校旗、班旗、团旗,旗旗招展,队伍整齐,步伐有力,学生用双脚丈量生命的厚度,用坚持奏响青春的乐章。长途跋涉让有的学生脚磨出水泡,但仍坚持行走。流过的汗,走过的路,同行的人,都融入蓬勃的生命。对栖中学子而言,“毅行远足”既是一次体质与意志的锻炼,也是一次情感的交流与精神的洗礼。“毅行远足”主题实践活动被评为共青团组织江苏省优秀品牌活动。
激情跑操:展现生命爆发力
每天广播响起,学生迅速按班级排好队,随着体育教师“跑步走”的响亮口令,所有学生同一时间抬头、挺胸、屈臂、跨步……男生精神饱满,女生斗志昂扬,齐刷刷的节奏让人感觉到地面在震动,热血在沸腾。“青春激昂,放飞理想。决胜战场,四班最强!”“百炼千锤,青春无悔,金榜夺魁,舍我其谁!”“志在心中,路在脚下,脚踏实地,奋发拼搏!”激昂的口号在运动场回荡,展现的是班级精气神,彰显的是学生的底气、大气和霸气。
自觉自治:学生的自我成长
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与团委、学生会既协同又有分工,除了对文明礼仪、升旗仪式、课间跑操、眼保健操、教室宿舍包干区卫生等班级常规检查内容进行打分量化管理,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形成精致常态,还发挥自我服务、自觉管理、自我教育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午静校、晚自习,学生“入室即静,入室即学”,这样安静专注的场景是栖中学子奋发努力的常态。
团队教研: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建设学科发展创新中心,成立学术委员会,定期开展青年教师“素养论坛”、骨干教师“教育论坛”。两个论坛互动,团队发展,共同成长,实现了成熟教师引领式成长和中青年教师互助式成长两个目标。推行“六个一”自我成长模式,即“一节课”“一学案”“一反思”“一教具”“一讲座”“一论文”。“人不在多,有学则灵;七人成团,有研则名”,这是物理教研组的口号,也正是学校教师自觉探索教科研的写照。
“四课联动”铺实教师发展之路
栖霞中学近年来办学成果显著,得益于教师坚定不移的奋斗精神,更得益于马一新校长提出的“四课联动”主张。马一新校长是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南京市“陶行知奖”获得者。他以自己在教科研方面的深厚造诣和不懈实践引领学校的教科研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马校长说:“教师是学校的核心资源,现在学校139名教师学历全部达标,有正高级教师3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52人、研究生66人。我们以‘四课’为抓手,让教师走上坚实的专业发展之路。”
课题:教师的专业追求
教育不仅仅是上课,更应当是面向学生生命个体成长的事业。每个教师都应当是一个研究者,为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找到出口。近3年,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省级课题11项、市级课题20项、区级课题32项。学校依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基于‘质夫精神’的特色文化校园建设研究”、江苏省教育学会重点课题“‘毅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校本研究”的研究,深入开展毅行教育,用弘毅的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精神。《质夫精神照我行》(江苏人民出版社)、《毅行之路》(东南大学出版社)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课堂:学生的适性发展
学校立足当下,面向学生未来,与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合作,打造“动力课堂”,形成“情境创设—提出问题—探究学习—迁移练习—创新应用”五步教学流程。将课堂更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原生动力,形成学科关键能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近两年学校共承办区级以上覆盖所有科目的教学活动66次,开设的区级及以上公开课128节。《江苏教育》杂志在“名校课改”栏目深度解读了学校的“动力课堂”,使栖霞中学的“动力课堂”深入人心。
课程: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和“毅行”办学理念整体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确立了“公民素质、责任意识、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5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形成了72门校本课程,课程包括心灵之约、智慧之门、毅行之路三大模块,涵盖公民人格、修心养性、自然科学、实践创意、人文审美、强健体魄、磨砺意志、担当责任、劳动教育等领域。校本课程“质夫精神照我行”获南京市首届教科研成果创新奖一等奖。开放的课程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想要的自己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课程基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2019年8月,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劳动教育课程基地”。强化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德育和生活的融合,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物理组师生的创新实验和创新教具、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融合的创客制作、地理与生物学科融合的栖霞山土质检测、语文与信息学科融合的“班级展示VR”等,学中做,做中学,手脑并用,知行合一。
“四课联动”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彰显了“毅行”教育办学特色,树立了“毅行栖中”的品牌形象,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频道播出学校《抓实“四课”促内涵发展》节目,产生了深远影响。
劳动育人奠定学生发展之基
南京市栖霞中学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形成了“一个体系”统领全局、“两大模块”拓展边界、“三方联动”深入推进的大劳动教育格局。
“一个体系”统领全局
栖霞中学依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普通高中大劳动教育体系的校本研究”,以大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统领劳动教育的整合性实践探索。从教学环境创设、劳动活动设计、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师专业引领等方面进行统整设计,构建起整合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和不同年级的知识结构特点,分阶段布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劳动作业,让学生走进实践,使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融通,形成从课堂、校内场馆到校外课程、实践基地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劳动教育范式。
“两大模块”拓展边界
学校创新理念,分两大模块开展劳动教育。一是传统劳作长期坚持。如保持个人课桌、床铺整洁,管理好个人卫生,校园卫生保洁、绿植养护、美化教室寝室,整齐摆放教室物品、维护讲台和教学仪器,还定期组织学生到农场进行田间劳作,到社区参与公益劳动。二是“智”性劳作扩大劳动教育的边界。学校回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注重提高劳动的思维含量,凸显科技性、创造性。例如,获得南京市创客大赛一等奖的“后疫情时代的宿舍小屋”项目,是一个集创意需求分析、人工智能、程序设计、手工制作于一体的学习模型,该模型一方面强调通过技术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综合性地理解学科知识(数学、生物、物理、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三方联动”深入推进
一是开课程。学校以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艺术等学科为依托,整体架构学科知识、学生活动、技术创新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基础型课程、特色型课程、实践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四个方面,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开设“机械加工技术”“校园植物开发与利用”“黏土课程”等劳动“智”造校本课程,促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是做项目。学校以项目化劳动产品制作为中心,研究开发基于学科知识学习、激发学生兴趣的真实劳动产品,如在传统化学实验室的基础上增设实验包,进行精油、手工皂、口红、水晶滴胶、果醋、叶脉书签等相关产品制作,美术学科的香囊、陶艺、金陵折扇等手工艺品制作。自主开发劳动“制作、智造、创造”系列项目作品,培养了学生跨学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塑文化。首先,注重弘扬传统劳动文化,召开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引领学生用辛勤的劳动书写理想的人生;其次,注重宣传劳模精神,以橱窗、板报、广播、微信推送等形式宣传劳动榜样。再其次,注重在活动中营造氛围,如在开学第一课、成人仪式、毕业典礼、节日庆典等活动中增加劳动元素,引领学生感悟劳动的魅力和意义,在学校文化中点亮劳动文化的火炬。
毅行致远,止于至善。在2020年南京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绩效评估中,南京市栖霞中学获得“教育发展性评估综合奖”“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质量进步奖”“学校管理奖”和“教学质量突出奖”5项大奖,“毅行栖中”的品牌效应深入人心。站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新征程路口,南京市栖霞中学正朝着理想航向乘风破浪、重新出发!(张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