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芝加哥大学与武汉大学签署了医学教育改革合作协议。10余年过去,两所高校以医学教育改革项目为切入口,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既提升了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也服务了中美两国学术交流。两校开展的医学教育改革取得哪些成果?未来合作向哪些方面拓展?本报记者采访了芝加哥大学感染与国际卫生科教授伦斯洛·谢勒(Renslow Sherer),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主任、外科教授迈克尔·米利斯(Michael Millis),武汉大学副校长、医学部部长唐其柱,和武汉大学医学部常务副部长余祥庭。
改革医学教育
伦斯洛·谢勒教授介绍,2008年时,芝加哥大学与武汉大学签署了一项协议,约定在未来的五年期间合作开展医学教育改革,包括派芝加哥大学教授到武汉交流,武汉大学医学部派代表团赴芝加哥进行短期培训,双方共同探索课程改革等。由此,两校开始了医学教育的深入合作。
此前医学教育存在一些普遍问题,比如教学方法以授课为主,小班讨论式学习较少;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与能力欠缺,缺乏批判性思维;课程较分散,整合不足等。
武汉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合力解决这些问题,引入了“见习医生”制度,让学生在一年级就接触患者,提升实践能力,并着力进行了几方面的改革,包括:全面整合课程,强调科研创新;缩减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强调健康观念,让学生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以适应医学院校高强度的学习节奏。全程参与教学改革的伦斯洛·谢勒教授说,全面整合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独立诊断疾病并提出治疗原则。
提升人才胜任力
2019年夏天,芝加哥大学校长司马博(Robert Zimmer)到访武汉大学,两方续签《中国武汉大学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合作谅解备忘录》《武汉大学与芝加哥大学关于武汉大学医学教育改革合作协议》。此时,芝加哥大学与武汉大学的合作已经取得了可喜进展。
余祥庭说,医学改革项目的核心课程CPPT(临床病理、病理生理和治疗学)主要以小班授课、讨论式授课为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CPPT课程为中国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树立了典型,未来将有更多高校关注、应用这一课程体系,最终提升医疗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
迈克尔·米利斯教授介绍,经过10余年医学教育改革,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就业率也有了显著提升。2019年时他遇到一名在协和医院工作的武汉大学毕业生,在交流中,学生说,医学院课程对自己影响较大,培养了他独立和创新思考的能力,还有对待患者的同理心。
唐其柱认为,在持续13年的医学教育改革中,芝加哥大学和武汉大学合作成果显著,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协调能力不断提升,人文情怀也在不断加强,教师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多年来,双方深化“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从本科生教育逐步发展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培训、医院感染科学研究等领域,为国内外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积累了经验。
合作向纵深推进
伦斯洛·谢勒教授认为,武汉大学医学教育改革项目(Wuhan University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WUMER)充分证明,大学在教育与学术领域的跨地域深度合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变化,中美高校交流合作前景如何?
唐其柱认为,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全世界高校要加强交流合作,一方面加强传染病的研究,致力于病毒攻关;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一些危害人群健康的慢性病的研究,要致力于服务全世界公民健康。“高校要开展广泛合作,探索新的理念和方法,并用这些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唐其柱说。
伦斯洛·谢勒教授也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美高校开展合作更加重要。未来中美高校可以在学术、科研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加速知识共享。
近年来,武汉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在更多学术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2018年1月,由武汉大学牵头,芝加哥大学空间数据科学中心、中国数据研究院共同建设的武汉大学—芝加哥大学地理计算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致力于社会计算与地理计算领域的跨学科创新研究,构建面向社会科学和技术应用的社会地理计算理论体系与计算平台。2015年起,武汉大学、芝加哥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组成中美联合考古队对盘龙城遗址开展联合考古,深入了解盘龙城遗址的功能与性质。教育对外开放新形势下,武汉大学与芝加哥大学的合作正不断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