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供图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加快了世界格局的变化,部分发达国家逆全球化思潮盛行,给出国留学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这给以出国留学为核心竞争优势的国际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2020年各种关于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发展的线上线下论坛都一再强调未来出国留学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但对于国际学校而言,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仅仅定位于出国留学这一单一维度上的做法显然已不合时宜。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明确国际学校未来发展方向,把握其本质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国际学校发展与对外开放进程密不可分
要把握国际学校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明确一点,即中国国际学校的发展向来与中国国家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程密不可分。1969年北京巴基斯坦使馆学校的设立是为了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大使馆外交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交,外交人员群体扩大,同时,随着其他国家与中国建立贸易往来,在中国设立的跨国公司的职员越来越多。为了解决这部分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1980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驻华大使馆共同建立了北京顺义国际学校。随后,越来越多的国人希望走出国门闯世界,一批为满足本国学生这一发展需求而办的具有国际化办学特色的中小学应运而生。这类学校从最初简单加强外语学习,到后来引进教材、外教、课程并获取国际认证,再到今天尝试融通中外、创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其底层逻辑和核心竞争力没有发生很大变化,还是将成功把学生送出国学习作为目标。当下,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如果将自己的办学定位仅设定为出国留学,而大学录取标准、签证政策等一系列影响出国留学的核心要素又受制于人,那国际学校必然会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遭遇“卡脖子”问题。
新时代国际学校要服务“双循环”新格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起始之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为此,国家提出了“双循环”的发展战略,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按这一发展规划,未来中国国际学校的发展定位势必要以国内循环为主,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所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首先是要满足国内家长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近年来,国际学校的生源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开设的国际课程项目主要招收中国籍学生。部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由于外籍人员的流动,不得不放开招收中国籍学生。另外,家长对国际教育的理解越来越理性、深刻。大量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自身都有海外学习或生活的相关经历,对真正的国际竞争力有切身体会。因此,准确把握国际学校生源的基本特点和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待,是明确国际学校发展定位的基础。当然,以国内循环为主还涉及目前国际学校发展中的一个痛点,那就是“双轨制”。要让基础教育学段的学生能在传统公办学校和国际学校之间实质性流转,以及未来升学既能选择国内大学也能选择出国留学,这涉及很多方面的具体问题。办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决策者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国内循环。
所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一方面指国际学校要充分发挥已有的国际优势,即在办学过程中积累的国际资源和国际经验,进一步吸收和学习欧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关于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自身办学品质提升;另一方面指配合国家战略,既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助力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重塑世界格局,又将自己积累多年的办学成果向国际社会传播,建设中国特色国际课程体系,推动海外中国国际学校试点建设,真正助力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落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牢牢把握住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
当然,不论是国内循环还是国际循环,其根本还在于“高质量”。那么对于国际学校而言,什么是“高质量”的教育呢?国际学校在这一方面是否存在优势,又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
“高质量”的教育首先是尊重学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其未来生活品质和生命价值提升的教育。事实上,大部分国际学校对这一理念深信不疑,并为之积极努力。当下要做的,是切实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这就对学校管理、教学等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地说,国际学校直接引进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在课程方面和教学方法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也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未来还有提升空间。以国际学校最为擅长的外语教学为例,学校不仅要帮助孩子掌握几种语言技能,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真正掌握获取、分析、审辨信息的能力,能在审辨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立场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并以得体的方式与他人特别是异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合作。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同理。如何帮助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形成核心素养,是国际学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高质量”的教育是高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育,这恰恰是国际学校最有优势的地方。实际上,国际学校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小班化教学。公办学校由于经费、师资等多方面原因,较难解决大班教学与学生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但国际学校通常开展小班教学,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实施更为个性化的教育。大多数国际学校都为学生提供了一对一的升学指导,但这只是个性化教育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个性化教育应该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可惜的是,笔者走访的部分国际学校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好小班教学这一优势,小班化的教学策略与大班额教学毫无差异。发挥小班教学优势,国际学校还有很多深入发展的空间。
“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面向国际的、开放的教育,是尊重多元文化的教育。在这一方面,国际学校在环境、语言、课程、资源等方面都有着天然的优势。大多国际学校会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海外游学活动,还有些国际学校在海外拥有分校,或直接收购了海外的知名学府。但如何深度整合国际资源,使这些国际资源能够有序、持续地发挥作用,真正助力学生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尽管大量国际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国际素养,但很少有学校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跨文化适应、国际理解等方面的课程,即便是有,也往往停留在“国际了解”的层面。如何从“国际了解”真正走向“国际理解”,是国际学校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总之,国际学校还有很多发展空间。在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时代,国际学校要抓住契机,重新思考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学校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内修功力,外练招式,不仅满足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还要助力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重塑世界格局。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国际学校将重新定义21世纪的国际教育。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