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近日,一篇《那些清北毕业生,回到了教培工厂》的文章,引发舆论对“清北毕业生涌入教培行业”的讨论。文中写道,无论线下还是线上,清北学生都是教培行业青睐的对象。这些选拔制度下的优胜者,拥有学生家长信赖的招牌。
主持人语
“清北毕业生涌入教培行业”,有人担忧这会加剧教育焦虑,形成应试的恶性循环,有人觉得这是清北毕业生的就业自由,别用偏见绑架他们的未来。那么,身在这些名校的学生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这学期我在北大讲授新闻评论课,课堂上就这一话题进行讨论时,不同角度的激荡让我看到了北大的兼容并包和学生的思想活跃。有意思的是,同学们很少代入自己的“北大身份”,而更多以超脱的视角看待这一社会现象。他们觉得,北大人这个身份可能是暂时、临时的,而“公共人”的身份则是恒久的。我欣赏他们的这种跳脱临时身份的公共视角,让自己的观察更加理性和客观。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这正是评论作为一个公共文体的本义。
教培机构的野蛮生长,一定程度破坏了教育的生态圈。背离教育的公益属性,很多教培机构的盈利意图很明显。目标只盯着提分升学,这与“教育”的初心早已分道扬镳。清理和规范教培机构,正是为了解决“让教培回归教育本性”的问题。
尽管教培机构是市场化的产物,天然带着利润追求的基因,但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应该尽可能弱化商业属性,回归育人者的教育初心。高素质的人才有着更大的格局和更宽广的视野。包括清北毕业生在内的名校大学生进入教培行业,也许可以成为一种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革新力量。
从带给学生的实际体验来看,高校毕业生的优势除了与学生有更小的年龄代沟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自身经历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不仅仅带领学子在知识的瀚海中遨游,更重要的是让学子们接受大学精神的熏陶。这些知识与情怀都是清北毕业生的宝藏,也是可以传递给学生的正能量。
这几年也常有“清北毕业生进重点中学”的热点新闻,这是教师职业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好趋势。至于教培行业的乱象和问题,根源不在于清北毕业生。作为教育事业的新鲜血液,他们应该得到重视与事业培养,而不是被纠结于名校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