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产学研融合赋能研究生教育改革

[db:作者]  2021-04-19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产学研融合是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深刻理解研究生教育之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研发方面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资源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创新研究生教育中的产学研合作形态,赋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使其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引擎。

    创造多元化培养格局

    过往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产业、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参与程度较浅,联合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研究生参与产业实践的机会、参与度和掌握度等都受到较大局限。

    研究生培养要精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以更加开放的思想,创造多元化培养格局。打破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路径依赖,创造以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为引领的产业、企业、科研院所等与高校共为培养主体的多元培养模式。不断升级产业、企业对研究生教育的参与度,促进研究生培养跨越高校环境,打破“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的界限,在地方高等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产学研合作机构,或企业开拓研究生学习课程或研习项目,给研究生创造更多途径接触行业、产业等社会实践发展的机会,实现研究生专业知识和产业实践见识共同增长。

    创新培养管理体制机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形成实时动态的可视化过程管理,为延伸、拓展培养场所提供精细化管理服务。改革以往以学术论文为主的研究生学业评价机制,激励产业或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学业评价,形成以应用为导向的多元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评价方案,助推研究生深入行业企业研发研究,培养卓越且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创设“产业集群创新共同体”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对接产业或企业研发需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掣肘一个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更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中试放大,从产业化形成产品到占有市场,环节多且复杂,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人员共同参与。

    研究生教育的产学研合作应创设“产业集群创新共同体”,突破“一对一”“点对点”的联合培养模式,吸引基础研究团队、应用技术研发团队、行业产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专家以及研究生等多种研发主体聚集互动,形成多层、多面、多维度的产业集群创新局面。在项目管理上,引入市场运营方式,构建开放的互惠互利的研发运行机制,让产业、企业提出“难题”与研发队伍之间全面对接,以“点(产业或企业)对面(产业集群创新共同体)”甚至“面(产业群或企业群)对面(产业集群创新共同体)”的形式,构建“产业重大攻关项目”,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产业集群创新共同体”中多元的对话交流机制,可以发挥基础研究的灯塔效应,引导企业了解和理解某一领域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激发其成为科技创新发展主体的意识和行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我国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当下,很多企业从资源消耗型的低端转型到知识密集型的中高端过程中,均面临技术创新型人才匮乏等问题,其转型升级需要“扶持”。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作为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要勇于担当,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用“产业集群创新共同体”联合中小企业参与共同研发,协助其转型升级。

    创建“资源共享立交桥”

    以往的产学研合作存在成果转化“成功率低”的状况。这种成果“低成功率”并非研发成果“含金量低”,而是研发的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低”,或者是转化科技成果的人才队伍与岗位的“适合度低”。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高等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产学研合作机构管理上,应创新运行机制,扩展其职能,强化这些机构的公共服务流通功能,将各种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成果进行扩散性发布与传播,以解决因“匹配度”和“适合度”等因素导致的诸多创新成果“卡”在实验室、“躺”在证书上甚至被贴上“死亡”标签的问题。

    站在新时代发展的新起点上,面对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需求,我们应切实把握从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再到市场应用的运行规律。开拓产学研合作机构管理运行思路,建设一些专业化数字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机构,即“资源共享立交桥”,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之间进行人员、信息和成果的沟通、交流及应用推广,聚合“产业集群创新共同体”各方力量。一方面,将行业、企业需求拆解成为技术创新需求,引领各类科技研发人员将自己的研究专长与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对接。另一方面,将专家技术发明创造导向产品转化、行业发展趋势,以促进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将“有距离”的科技创新成果,经过多方协同努力,转化为“无缝”助推产业经济发展的成果,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之间的通道,让师生的创新成果更充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作者俞晓平系中国计量大学副校长;李海芬系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1-04-24/201584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