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朱子“小学” 启示成人“大道”

[db:作者]  2021-04-22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视察福建时,乘竹筏沿九曲溪察看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和自然景观。在九曲溪畔的朱熹园,总书记详细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指出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重温朱熹“小学”教育思想,对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有重要借鉴和启示作用。

    谈到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贡献,人们通常会想到《四书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类》《近思录》等,但对其编著的《小学》,在当代却长久没有关注。作为宋学集大成和儒学返本开新的代表性人物,朱熹的成果极为丰富,著述多达20多种600多卷。对教育而言,《小学》是其最重要和基础性的经典,可在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者寥寥。

    先秦时期的儒家教育思想包括了教育(含学校)的整个过程,从最直接、最基础的“格物致知”(不仅指记背具体的知识,也包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重要的拓展)入手,直达能够“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表述的是学习者一生教育发展的路径和远大目标,所以未有“小学”的专论。

    在先秦经典中,已有了“小学”和“大学”的分别,前者指7—15岁的“成人”教育(古时成人年龄为15岁,可行成人或成童礼,可走入社会、成家立业),内容以“六艺”为主,即礼、乐、射、御、书、数,涉及礼仪、信仰、社会规范、情感体验、身体素养、知识技能等。后者指15岁以后的教育,是着眼于“止于至善”的成贤和终身教育,内容包括“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涉及道德、伦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典章制度等相对专业化和存在未知的领域;在儒学之外,其他学派和专业的“大学”,还会涉及本学派的经典,如《道德经》《黄帝内经》等。至于在“小学”前的早期蒙学(正式蒙学也从“小学”或识字开始),主要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以养育为主,属于学习准备阶段的教育,内容包括略知孝悌规范、记背韵语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在民间长期流传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已可见古人知其重要。在总体原则确定的前提下,教育的具体做法会因人因地而异,积累的经验也会是鲜活与多元化的。

    大概从汉代开始,直至朱熹的时代,“小学”逐渐被窄化为文字的教育,而且这一意识至今仍有不良影响。在当代中国高校的中文系里,“小学”就是与中国古文字相关的研究专业,而对先秦“小学”所对应的整体素质培养的问题,诸多研究均鲜有涉猎。更值得反思的是,当下的中小学长期以来解决不好“德育统领”“五育并举”和全面发展的教育问题。借鉴当年朱熹的思考和努力,或许可以给我们当代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本土化的有益启发。

    面对“小学”功能的窄化及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朱熹是深有顾虑的。他整理《四书集注》,就是为了使儒学教育能够有适宜的条件、路径和载体,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学习者和整个社会。比较汉代以来佛道思想及其教育方式的突出成效,儒学教育过于学术化、过于偏向文字和知识学习,有悖于教育的正确目标与原则。为此,他要用相对简单通俗、内容更为基础的《四书》取代复杂难懂的《五经》,改善“小学”(相当于今天的九年义务教育)教育的内容。同时他也敏锐地发现,古人没有专门论述“小学”的价值和功用,是有历史局限的,必须当仁不让地弥补这一重要疏漏。

    朱熹的《小学》成书于宋淳熙14年(1187年),他的好友、学者刘清之和部分门人参与了工作。

    《小学》分内外两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部分,涉及“小学”教育的根本原则和方向,“乃小学之纲”。其中《稽古》部分虽然体现为文字、知识、历史等方面的教育,但也与前三部分紧密呼应,相得益彰。所设内容,引自《尚书》《周礼》《仪礼》《礼记》《管子》《论语》《孟子》《荀子》《史记》《孔子家语》《列女传》等以及晏子、曾子、扬雄、淮南子等人的思想和事迹,具体包括幼教原则、基本礼仪、离家外教、端正习惯、立志高远、德行规范、慎于交友、明己职责、知道礼让、参与劳作、齐家善处、娶妻事亲等,虽然其中的一些内容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属于应该扬弃的糟粕,但其贴近时代和生活的小学教育教学思路是很可取的,并不过时。

    外篇包括《嘉言》《善行》两部分,以汉唐尤其是宋儒诸贤的言行为引领和榜样,便于学生学习、感受、效法和践行前述原则。所涉人物包括董仲舒、霍光、汲黯、庞公等多位历史人物的相关语录、事迹,不仅可读性强、寓理于事,还将宋以前积累下来的“小学”思想做了重要的梳理,为后世“小学”的发展树立了言与行的典范。

    对于中国先秦确立的“小学”传统,朱熹明确,在“小学”阶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圣贤坯璞”,为后续的发展打好综合性的基础,而不仅仅是文字知识。在这一起步阶段,教育不能钻入故纸或文字难以自拔,要在日常生活的具体环境氛围中,以“学其事”为整体思路,通过言行的学习、模仿、体验,使学习者形成良好的习惯、真有所得、终身受益。

    朱熹著《小学》,既为纠汉以来“小学”之偏,又为明确“大学”“小学”之关联,使人生之教育不违传统“大学”一以贯之的整体原则和思路。《小学》虽未专门提及文字教育的内容,但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下文字的功夫。有了总体原则的引领,有道德、志向作支撑,有鲜活的文字和故事吸引与激励,文字和知识的学习必定会有巨大而持续的动力。正如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在《小学大义》中所说:“先之以《小学》者,所以立《大学》之基本;进之以《大学》者,所以收《小学》之成功也。”清人张伯行亦说:“朱子以前,小学未有书,自朱子述之,而做人样子在是矣。”

    自朱熹注“四书”(相当于“小学”教育的内容)、著《小学》(相当于“小学”的教学大纲与综合标准)以后,中国的基础教育思想有了明显的改观。对于学习者的要求及基础教育的目标、方法和标准等,也有了进一步的自觉和思想建设。对应西方教育的历史,朱熹在《小学》中展示的传统和思想,如贴近社会生活、兼顾综合素养(包括德智体美劳等)、重视德育统领、在做中学(从模仿贤哲的言与行开始)、知行合一等,对于今天明确义务教育的原则和素质教育的标准等,对于切实提升国民整体的综合素养,均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1-04-24/201595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