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系列谈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科学的评价是引导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提出了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五方面重点任务,强调社会用人评价制度的改革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用人单位是教育评价的重要主体
教育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本身就是目的。但教育培养的劳动力,终归要走向市场,实现就业或创业。教育办得好与坏,教育质量高与低,不能仅仅由教育系统自身来评价,还得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教育系统自身说好而用人单位不满意,不是真正的好和高质量。只有教育系统和用人单位都说好,教育才是真的好和真的高质量。
但用人单位对教育的评价并非简单地说好还是不好,也并非到此就结束了。用人单位在招人过程中、用人过程中所释放出的信号,会反过来影响学校的行为,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甚至会影响教育管理部门的行为。用人单位数量众多,性质各异,如果各自的用人需求都能得到真实的表达,使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和使用,每一个人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都有出彩的机会,那么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上释放出的招人、用人信号,将会是色彩斑斓、错落有致的,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将引导学校教育多元发展,各具特色,避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如果用人单位的选人用人导向是不科学的,比如片面强调毕业学校、学历等,就可能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产生误导,教育所培养的人也可能是片面的,从而偏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航道。
用人单位是经济社会的细胞,它们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有着敏锐的反应,往往比学校更快更灵敏地感知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的变化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因此,用人单位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要得到更多重视,拥有更大权重。
当前用人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机关、事业、企业等单位的用人状况总体是好的,市场主体能够从自身发展的需要选人、用人,并将所需劳动力信息及时传递给教育部门,从而使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维持了比较协调的关系。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前一些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给教育部门发出了扭曲的信号,影响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一是唯名校。由于劳动力市场供需之间信息不对称,雇主有时很难在短时间内识别出求职者的能力、潜力、合作精神、吃苦精神等素质,因此,通过求职者毕业的学校来判断,是一种降低人才识别成本的有效方式。因为毕业学校作为外在指标,还是能比较客观反映出求职者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一旦把毕业学校作为门槛条件,过分追求名校和学校的排名,非“985”“211”高校毕业生不要,则又有点简单化和极端化了。实际上,很多非“985”“211”高校毕业生也很优秀,只要有合适舞台,照样能干出一番事业。“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毕竟是少数,选人用人的唯名校倾向不可避免地会引导学生唯分数,难以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是唯学历。片面追求高学历,任意抬高招聘和用人的学历门槛,一些本科毕业生即可胜任的工作非要研究生学历不可,一些硕士毕业生即可胜任的工作非要博士毕业生不可。虽然更高的学历通常代表着更高的人力资本,但对用人单位来说,更高的学历并不一定意味着更高的生产力,因为工作岗位与人力资本之间有个匹配度问题,而且更高的学历有更强的人力资本专用性,对专业岗位的匹配要求也更高。唯学历一旦泛化,既可能导致人才高消费和教育资源浪费,也会导致所谓的“文凭主义”“过度教育”现象盛行,不利于构建多层次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唯身份。特别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不能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这等于堵住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发展的通道,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对职业院校的选择。《总体方案》规定:“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如果用人单位积极落实,必将一定程度上促进职业院校发展。
用人评价改革的着力点
《总体方案》为用人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接下来关键是细化和落地。
深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劳动力是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配置是否合理,使用是否充分,事关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要发挥好市场在劳动力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人单位要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在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方面发挥带头作用。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上起风向标作用,其对教育的影响也更大。比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外企在劳动力市场上比较受追捧,相应地带来了学校的外语外贸学习热。现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成为众多学子的就业首选。因此,这些单位的用人导向是否科学,对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别重要。要扭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用人中的“唯名校”“唯学历”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加强就业需求调查。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修订完善《职业分类大典》,科学合理确定职业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每个单位据此来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需求调查机制,定期公布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地区等的就业需求信息,为每个单位制定选人用人标准提供参照,也为教育部门确定招生规模、专业结构和办学层次等提供依据。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