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今社会,音乐已经不再单纯作为一种供人欣赏的艺术形式存在,其更大程度上成为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用来展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与核心精神。民族音乐的作用和价值决定了高校对民族音乐教学的方式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变化,促进民族音乐与时代发展相融合,使民族音乐承载的民族精神文化搭乘时代发展的快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切实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因此,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学生民族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对民族精神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之情,以民族音乐为载体与桥梁,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播与传承,实现民族文化的新发展。学院从理论与实际、思想与行动、传统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等多个维度提升对学生民族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坚持将正确认识音乐赏析教学摆正音乐赏析学习位置、从内容到形式全面挖掘民族音乐建设作用、加强场景建设提升学生音乐理解力与创造力、加强民族精神文化学习并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民族音乐文化氛围等维度相结合,全面发力,建设富有学院自身特点与教学特色的民族音乐鉴赏教学框架体系,提升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民乐鉴赏水平。
正确认识音乐赏析教学
摆正音乐赏析学习位置
民族音乐赏析教育的开展与推广要以正确认识音乐赏析教学为前提,摆正音乐赏析学习位置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学院注重在开展民族音乐赏析教育的同时,依托民族精神文化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亲切感,帮助学生建立民族音乐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识与观念,进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审美观和发展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首先,学院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将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放在队伍建设首位,邀请其他音乐院校专家或教授对音乐教师开展培训活动,提升音乐教育理念,传授先进经验和教学方法,将民族音乐鉴赏作为音乐精神文化学习与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积极推进民族音乐鉴赏课程的创新发展,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形式创新化、教学内容时代化发展。其次,学院鼓励教师走出去,积极参与行业专业的领域活动,在与行业专家的交流活动中开阔自身眼界,拓展教学方法的知识边界,运用民族精神与民乐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能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又能升级思想道德素质与意识水平,实现对民族音乐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切实增强自身专业理论素养,为民族音乐教育队伍素质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再其次,面向学生积极宣传民族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提升学生对民乐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度,引导学生将民族音乐的学习作为自身能力培养与素质发展的基石和桥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全面的发展观,通过对民族音乐的赏析,深入领会民族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民族精神的由来,提升自身学习与传承民族精神的意识,促进学生社会角色的扮演与社会责任感的承担。
最后,鼓励学生将民族音乐赏析作为与其他民族学生之间交流、培养建立友谊的媒介,通过共同学习、交流讨论,加强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既促进了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体系的全面建立与全新发展,也切实有效地实现了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与发展。
从内容到形式
全面挖掘民族音乐建设作用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与展现形式,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建设作用,加强对民族音乐鉴赏的发展有助于实现民族音乐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因此,学院从民族音乐鉴赏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着手,加强对民族音乐建设作用的挖掘和应用。
一方面,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专业学习特点与要求,举办了“中国民族歌剧和西洋歌剧经典片段音乐会”“中国少数民族声乐专场音乐会”和中国少数民族声乐专家教学公开课,为学生提供接触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机会,在中西音乐的对比中推动实现民族音乐鉴赏与民族精神领悟的践行,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民族音乐所承载的文化与精神,学习通过音乐作品表达自身情感的方式与技巧,在对表演者情绪与内心活动的领会过程中建立自身情绪表达机制,实现情感与表达的自然连接。
另一方面,鼓励师生积极创作情绪健康向上的民族音乐作品,不断弘扬正能量,实现民族精神文化与民族音乐的心灵建设作用。对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在民族音乐舒缓、放松的情绪中配合专业心理教师的干预,积极开展自我治疗,借助音乐放松情绪,舒缓心理压力,减轻不良情绪带来的困扰与伤害,建立起和谐的内心氛围与环境。对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社会,推广宣传民族音乐的学习与应用,将情感丰富的民族音乐用于自闭症儿童治疗方面,实现了音乐对人心灵的治愈功能,让民族音乐不断发挥作用,为广大群众服务,进而获得社会各界对民族音乐的认可与支持。
加强场景建设
提升学生音乐理解力与创造力
学院注重通过课堂场景的设计与变化提升民族音乐鉴赏课程的代入感,提升学习效果和学生参与兴趣度,促进民族音乐鉴赏和民族精神文化深入人心。
一方面,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场景设计相结合,通过教学场地的变换与场景的安排布置推进互动式教学发展。根据不同时代背景和形式的民族音乐,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民族音乐背后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增强对音乐感情与文化的领悟力,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为学生日后进行民族音乐的创作与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情感基础。
另一方面,推进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提升学生在民乐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鼓励学生之间积极交流,在沟通中提升思维认知水平,学会理解不同思维模式与思考方式下的民族音乐文化,为学生提供自主自发沟通的环境与机会,促进不同民族学生的思想互通,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与成长环境。
此外,学院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线上教学,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民乐鉴赏方式方法,为民乐鉴赏提供丰富的路径,增强学生对民乐鉴赏的学习兴趣度与主动性。利用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民乐鉴赏教学与时代发展的关联度,将民族音乐集中体现的民族精神文化以短视频的方式予以展现,促进民族精神载体的时代化发展,以学生熟悉喜爱的方式促进其对民族精神的了解与学习,通过自制课件增加对民乐中民族精神文化的剖析与讲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将二者相融合进行学习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利用互联网搜索学习资源与资料开展自主学习,根据自身学习进度与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作品的自主赏析,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更好地代入情感,与作者和作品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创作灵感,提升自身音乐作品创作中的情感表达能力与技巧。
加强民族精神文化学习
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在赏析民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的创作背景、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等对音乐的理解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借助综合知识辅助对音乐的理解十分必要。学生作为赏析者,需要具备文学、历史等多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系统地掌握民族音乐创作者的创作背景,才能够了解和把握民族音乐在不同风格和文化背景下所呈现的不同特色和特征,与民族音乐作品产生真正的共鸣。因此,民乐鉴赏学习过程需要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创造饱含民族精神的文化意境有助于民乐鉴赏教育取得积极质效。
一方面,学院加强对民族音乐教学课程思政的开展与推进,促进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深入了解与学习,提升民族音乐鉴赏中学生对精神文化学习的重视。例如带领学生学习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时代特征与历史文化特点,为学生日后音乐作品的表达与创作打下文化精神与人文知识层面的坚定基础,确保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是建立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与文化观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配合自身的审美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完成对作品意境的“二次创作”。例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渔舟唱晚》等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时,积极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事物的联想,从而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让自身的情感与音乐相融合,通过聆听、感受、演奏、反思等不同维度、层层递进的方式,深入分析民族音乐在表现形式、表现方法上的特征,体会民族精神文化对民乐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理解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民族精神强大的塑造力,实现民族精神文化与民乐鉴赏教学的巧妙融合。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提升民族音乐文化氛围
对民族音乐的鉴赏和民族精神的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堂学习与理论知识层面,更要通过校园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二者的感知力与领悟力,通过校园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与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实现对民族音乐的直观鉴赏,锻炼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践行能力,促进民族精神内化为指导学生做人做事的精神指引,实现素质教育立德树人、全面培养人才的宗旨与目标。
学院积极举办各类艺术活动,通过活动实现音乐滋润人心灵、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功能与价值。例如,为丰富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校园活力,举办校园歌手大赛活动,给学生展示音乐能力、交流及表达情感的机会,提升校园音乐与文化氛围建设水平。又如,以“沐风浴华”为主题的新生风采大赛吸引了来自不同院系新生的注意力并让新生积极参与,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展现了新生的无限风采,表演者通过演奏民族乐器、演唱民族歌曲,深切诠释了“美美与共”的多民族共同发展真谛,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坚持、坚守内心的梦想,勇于拼搏、敢于追求、积极进取,勇敢创造崭新的未来,实现民族音乐与民族精神相结合,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
此外,学院还举办了民族风情游园会,积极搭建民族展台,参与活动的学生之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友好的互动,通过趣味游戏、知识问答、民族乐器表演与民族音乐鉴赏等方式,向学生们普及民族知识与精神文化,宣传民族音乐,将了解与学习民乐融入到多元融合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胡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