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需求是什么?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尚不充分的关键是什么?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教育的美好需要与教师专业发展尚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能力建设。
目前,从幼儿园到大学,人民群众已经不再愁孩子没学上了,但是对教育还有不满意之处,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各类的优质教育供应还存在着不平衡与不充分之处。为此,国家继续出台政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了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蓝图。
遥想未来,即使教育实现了均衡发展,教育供应数量充分,学校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学区房成为历史概念,家长不再为孩子择校而焦虑,孩子之间还会存在差异。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导致孩子存在差异的,内在因素是孩子自身的先天素质,外在因素是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
可见,在孩子自身的先天素质得到尊重和因材施教的理想情况下,孩子内在的先天因素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个性化面貌,影响孩子之间差异的外在因素不是学校教学水平的不均衡,而是家庭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只有解决了家庭教育不均衡这个外部因素,孩子的成长环境才是公平的。
因此,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之后,家长对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充满了期待。要完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因材施教,单靠教师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家校合作教育素质就成为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使命所需要的基本功,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共育伙伴成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新时代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能力建设上要达成三个共识,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首先,家庭教育指导是教师的权利与责任。
早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0条就明确指出: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可以”两字,授权学校、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合法性。后来,教育部相继出台的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责任。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校长和园长专业标准等文件,都在许多条款强化了学校、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权利和责任。
例如,在学前教育阶段,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在2016年进行了修订,新规程将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条款均由“可”改为“应当”,明确幼儿园应当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幼儿园应当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可以”的授权层面,而是进一步强化了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
其次,要坚守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伦理规范。
根据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活动特点,家庭教育指导者应该坚持公益为先、儿童为本、家长主体等基本专业伦理规范。
公益为先,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是家庭教育指导应该首先坚守的专业伦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将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视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指引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公益服务方向。
以儿童为本、促进儿童的发展,是家庭教育指导的出发点与归宿。深入理解这一涵义,需要正确把握“儿童为本”与“成人为本”的关系。长期以来,家长专制的观念影响深远,忽视儿童权利的成人观、急功近利的成才观阻碍了现代儿童观的确立,而“儿童为本”理念是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产物,它要求家庭教育指导者要引领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与权益,尊重童年的独特性与价值,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与个性特点,促进每一个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以家长为主体,体现了家庭教育指导所独有的服务面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是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队伍的主力军,尊重“家长主体”,意味着教师要注意避免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化,避免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避免使家庭教育丧失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教师尊重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独立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功能,才能真正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素质。
再其次,要培养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胜任力。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同样具有专业性。作为教师,不但要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的教学知识,还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不但需要具备学科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了解与分析家长需求的能力、设计组织与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个性化的指导服务与咨询能力以及家庭教育研究能力。
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根基,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建设意义非凡。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要求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指导精神尊重了中国自古以来家国同构的传统,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与家庭发展息息相关,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建设,不仅对教育治理现代化,而且对社会治理现代化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