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老西藏精神”蕴含党的初心使命

[db:作者]  2021-06-03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张国华、谭冠三率领的十八军进藏部队在进军途中风餐露宿的场面。(谭冠三纪念园供图)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以下简称“十七条协议”),从这天起,西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70年来,西藏经历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孕育形成的“老西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砥砺前行。

    “老西藏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与西藏革命建设特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与西藏革命建设特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军光荣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驻藏部队几代官兵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艰苦创业、百折不挠、前仆后继、英勇斗争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1950年3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为主力的进藏部队不辱使命,取得了昌都战役的胜利。在这种形势下,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北京谈判,签订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为确保“十七条协议”的落实,进军西藏的部队在广大藏族群众的支援下,分别由四川、青海、新疆、云南进入西藏,并相继进驻各重要城市、边防要地,胜利完成了解放西藏的光荣任务。在胜利完成进军西藏和其他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广大进藏官兵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为“老西藏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按照党中央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10万军民以“英雄不怕苦,战士何惧寒”的豪情壮志,修筑了川藏、青藏公路,建起连接高原与内地的交通要道。西藏和平解放后,部队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投入了开发边疆、发展生产的斗争,建成了八一农场和7个军垦农场。在开展平叛斗争、民主改革和边境自卫反击战过程中,驻藏官兵不怕流血牺牲,不怕山高路远,英勇顽强地战斗在风雪高原,赢得了西藏稳定的政治局面。在这一过程中,“老西藏精神”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西藏驻军响应党的号召,投身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建起西藏历史上第一条公路、第一个机场、第一个农场、第一个科研所、第一座电站、第一家医院、第一所完全小学等200多个“第一”,把一片片不毛之地建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矗立起了不朽的丰碑,为“老西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70年来,在西藏革命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驻藏部队与地方赴藏干部、西藏各族群众一道,在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奋斗历程中,逐步锤炼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生动反映了解放军驻藏部队和西藏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卓越风范,是驻藏官兵和广大人民群众戍边卫疆的强大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赋予了“老西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老西藏精神”是西藏军民凝心聚力的宝贵精神财富

    “老西藏精神”是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传家宝。

    特别能吃苦的高尚品质。“老西藏精神”是在西藏异常艰苦条件下铸就的辉煌篇章。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藏,自然和社会条件异常恶劣,反动势力曾扬言,不费一兵一卒,单凭高原的恶劣气候,就能把进藏部队困死在藏北高原。而参与西藏解放和建设事业的先驱们,却用行动甚至生命对特别能吃苦的高尚品质做了生动诠释。进藏部队指战员用双脚征服了雪山、冰河、险滩、沼泽、草地和荒漠,历时一年零九个月,完成了高原行军3000公里,被誉为“第二次长征”。广大藏胞的生活十分贫穷,进藏部队官兵严格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八字方针,宁愿饿着也不向老百姓征粮食。

    特别能战斗的顽强作风。“特别能战斗”的斗争精神,贯穿西藏和平解放、平叛斗争、民主改革运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是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部队进驻拉萨之后,公路尚未修通,生活补给十分困难,筑路部队在拉萨河谷和沙石滩上开荒种地,建成了八一农场,生产了粮食和蔬菜。在筑路和建设过程中,以十八军为主力的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仅历时4年多,依靠双手、铁锹、十字镐等极其简单的工具,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世界屋脊上修建了康藏公路(今称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彻底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创造了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

    特别能忍耐的革命风范。进军西藏的十八军等进藏部队,凭着“特别能忍耐”的战斗意志,向荒野进军,向沙滩要菜,向沼泽要粮,粉碎了旧西藏上层反动势力企图困死饿走解放军的阴谋。在和平解放西藏、平叛斗争、民主改革运动的过程中,进藏部队把执行政策和纪律视为头等大事。在平叛斗争中,对俘虏教育后释放,还发了返家路费,但有些被释放的人又被封建农奴主纠集起来攻击解放军。解放军的仁义之举和宽大政策最终见到了成效,参加叛乱的人越来越少,最终赢来了西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特别能团结的浩然正气。“老西藏精神”的形成发展史,也是驻藏官兵与西藏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创辉煌的团结史。进藏部队把消除民族隔阂、搞好藏汉团结作为首要任务。担任进藏部队主力的十八军宁愿饿断肠,不吃群众一粒粮,不要群众一只羊。人民子弟兵的言行逐渐消融了当地群众心中的疑虑,他们说,哈达不要多,只要一条洁白的就行;朋友不要多,只要一个解放军就行。有了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西藏人民群众热烈支持、协助部队开展工作,表示“解放军平叛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

    特别能奉献的崇高境界。长期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扎根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感人肺腑的奉献之歌。1950年1月进藏任务下达后,请战书雪片一样飞向各级党组织,原定进藏官兵“三年一换、以励士气”,但老西藏们“边疆为家、长期建藏”。张国华军长带头表态,带着妻子,背着小女儿进藏。然而小女儿却在出征前因高烧不退而夭折。中共西藏工委书记张经武,不顾生命安危,十几年如一日战斗在雪域高原。军区政委谭冠三在进藏之初就誓言,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惜献出一切力量,甚至生命。据统计,70多年来,在进军和建设西藏过程中牺牲的,有记载的就有一万多人。

    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70年波澜壮阔、初心如磐。“老西藏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坚定理想、对党忠诚、人民至上、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弘扬“老西藏精神”,始终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广大进藏部队官兵胸怀解放深受封建农奴制压迫的百万农奴、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美好理想,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使西藏这片高山厚土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困走向富裕。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弘扬和传承“老西藏精神”,要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人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弘扬“老西藏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信念。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价值追求是一切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当年的驻藏官兵们心里装着人民,主动为西藏各族群众排难解忧,凡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情,主动想在前、做在前。在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过程中,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奋斗中,人民子弟兵和基层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走进新时代,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嘱托,坚守在雪域高原,大力推进富民、兴藏、固边战略,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弘扬“老西藏精神”,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如今的西藏,已今非昔比,幸福的格桑花开遍了西藏全区。但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风险考验,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深刻变化。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不断赓续“老西藏精神”,发愤图强,乘势而上,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在干事创业中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用汗水、热血与激情续写西藏建设的新篇章。

    弘扬“老西藏精神”,始终坚持把政治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在和平解放西藏、平叛斗争、建设西藏的过程中,进藏部队官兵把执行政策和纪律视为头等大事。正是靠着严明纪律和规矩,进藏部队官兵才写就了与西藏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创辉煌的团结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时刻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廉洁上的清白人、态度上的老实人、作风上的正派人、工作上的勤恳人。

    (作者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党建思政研究处处长、研究员)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1-06-06/201740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