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者,洋洋大观;“渡”者,巧引善导。在长江南岸的洋渡场上有一所以“洋、渡”两字命名的全迁移民学校——洋渡镇中心小学。面对近年来的教育主张人本主义、推行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重庆市忠县洋渡镇中心小学在传承“水文化”的基础上,重新提炼出以“乐渡”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并将其文化理念和教育思想贯穿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张扬个性,乐渡成长”的办学特色,旨在让每名学生都能抵达幸福的彼岸。
创设“乐渡”环境
点染校园幸福的底色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学校文化的外在体现。自2003年9月迁址后,学校先后投入900多万元,用于学校的硬化、净化、绿化、亮化、彩化、美化。
如今,漫步校园,鲜花盛开,绿树成荫,浮雕文化墙上的“巾帼英雄秦良玉、洋渡古镇、炼锌土窑、深水港码头”等故事景观格外引人注目,校赋、校歌、办学理念等门楼文化充满文化意蕴,文化展室、理念石、校训石等环境文化令人心醉神迷,“三礼貌”、“四心”、名言警句等楼道文化让文明之风悄然浸润……不论身处校园何处,浓厚的氛围皆能帮助学生提升“求真、行善、唯美”的精神境界。
打造“乐渡”课程
拓展课堂幸福的时空
“一个人的天赋与潜能,如果能在小学得到良好开发,就会形成赢得未来的个性品质与创造力。”在“乐渡”文化引领下,洋渡镇中心小学努力挖掘学生多元潜质,在抓实抓好国家课程建设的同时,高度注重个性化校本课程的打造,构建起“渡德、渡学、渡美、渡身、渡行”的五渡课程体系,并深度开发与之相适应的《乐渡文化读本》和《忠文化读本》,让学生铸好品格、琢好学识、学好才艺、炼好身体、修好实践,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为实现课程提质的更大化,学校瞄准课堂主阵地,在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载体多元、内容贴近生活、过程互动有效、提问富于启发、学生充满好奇、充分激励肯定、课堂高效愉悦的“乐渡”课堂“八要素”的引领下,初步形成了以“学、思、论、展、练”五大环节为实施流程的“乐渡”课堂教学模式。“学”是独立学习阶段,旨在培养学生自学及主动学习的能力;“思”是问题生成阶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论”是小组讨论阶段,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疑难问题的学习、知识的巩固提升;“展”是展示汇报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成果,拓展思路;“练”是检测练习阶段,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完成基础达标和拓展提升两个层面的检测内容。
成就“乐渡”教师
提升获取幸福的能力
学校发展,教师为先;学生成长,教师为本。洋渡镇中心小学坚持把教师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多渠道、全方位为教师成功提供发展空间,使快乐不断充盈在教育生活之中。
强化学习,唤醒教师的内在发展力。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联合国儿基会培训及国培、市培、校本培训和干部教师高级研修培训,邀请市内外名师上示范课、优质课,开展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和教学大比武,举行青年教师说课赛、讲课赛、基本功大赛、论文征集等,全方位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多措并举,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学校注重人性化、情感化、民主化管理,建立健全制约、激励、培训、考核四种机制,以学校的愿景激励教师树立自己的职业愿景和人生目标;组织开展趣味运动会、踏青活动、户外野炊、读书活动等,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召开教代会讨论决定学校重大事项,为学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想方设法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安心从教。
培育“乐渡”少年
托起快乐幸福的人生
幸福既是一种心理体验,又是一种行动追求。在这种体验与追求的过程中,洋渡镇中心小学努力搭建多元发展平台,提升学生感知幸福、创造幸福、共享幸福的能力,进而托起快乐幸福的人生。
强化实践,培育“乐渡”少年。结合洋渡古镇文化、忠义文化、乡村振兴、龙眼产业、柑橘产业等地方文化及产业特点,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旅行、农事实践等活动,让“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交相辉映,劳动教育与民俗体验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
搭建平台,历练“乐渡”少年。根据“渡学、渡美、渡心、渡身、渡行”的目标要求,学校把“仁、义、礼、智、忠、信”转化成具体的德育目标,以“四节六月”活动体系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三礼”“四心”“诚信”“忠信”“忠义”“感恩”教育,让学生成长为品格好、学识好、才艺好、身体好和实践好的“五好”学子。
赏心悦目的“乐渡”校园、师生互动的“乐渡”课堂、独具特色的“乐渡”课程、活力四射的“乐渡”师生……在这座“乐渡”教育的精神家园中,全体“洋小人”将秉持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信念和勇气,大胆探索办学特色,积极赋能师生成长,不断驶向幸福的彼岸。
(王含韵 高鹏程 张艺 钱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