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如何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盘”

[db:作者]  2021-06-10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之年。2021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909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十四五”期间预计将超过1000万人。虽然我国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制约着全球经济和就业的复苏与发展。

    6月,高校毕业生开始离校。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形势,总结就业工作已经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还能做什么,对于实现“稳就业”“保就业”目标十分必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挑战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如下挑战:

    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连年增加

    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让就业难问题始终相随相伴。2021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较上一年增加35万,一般而言,增加的这一群体是就业更加困难的群体。经济学中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用在高校毕业生上,就是“边际质量递减”现象。理论上说,无论是本专科扩招还是研究生扩招,都会出现录取分数线下降现象,使得平均分数也下降。体现到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上,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会导致平均质量下降。

    经济增长率仍处在下行区间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与此相伴的是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上升。1999—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连续8年位于总体上升区间。这对于解决高校扩招过程中带来的就业问题是有利的。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之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进入了下行区间,为解决就业难问题带来挑战。

    非标准就业已是大势所趋

    国际劳工组织2016年发布《世界非标准性就业:理解挑战、塑造未来》报告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从标准就业到非标准就业的转变,世界各国非标准就业正在普遍化。一般来说,非标准就业是指“标准雇佣关系”范围之外的工作,分为四种类型,即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工作、临时介绍所工作和其他多方雇佣关系、隐蔽性雇佣关系和依赖性自雇就业。非标准就业的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给劳动世界带来的改变。世界各地的企业通过全球价值链互相联系、技术发展对这种联系的促进作用、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全世界服务业的增长,就是最好的例证。社会变化也是非标准就业增长的因素之一,包括如女性在全球劳动力中作用的提高、不断出现的国际移民,一些劳动者希望其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能够更加灵活等。

    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自2003年开展的9次全国调查显示,在毕业生去向结构中,“单位就业”占比都在50%以下。特别是2015年以来,这一占比都在40%以下,呈总体下降趋势。相反,“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其他灵活就业”等非标准就业占比呈总体上升趋势,成为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和接受的就业形式。

    求职期望与现实状况背离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爱国爱事业”特点,排在求职期望前三位的单位类型分别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而这些单位的就业吸纳能力有限,并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以上三类单位类型的就业占比,2003年为74.1%、2005年为62.9%、2007年为42.7%、2009年为53.1%、2011年为36.4%、2013年为40.2%、2015年为43.5%、2017年为36.9%、2019年为42.8%。自2011年开始,这一占比都在50%以下。相对应的是,民营企业在9次调查中这一占比有6次排在第一位,特别是2011年后的5次调查均位居首位。

    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期望与单位类型的工资差异有紧密联系,近年来国有单位工资优势上升明显。首先,非私营单位比私营单位有显著的工资优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7379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7727元,前者是后者的1.69倍。其次,在非私营单位中,国有单位越来越占优势。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外商投资单位平均工资与国有单位的比值,从2000年的1.66倍下降到2019年的1.08倍,外商投资单位的优势即将消失殆尽;港澳台商投资单位的平均工资与国有单位的比值,从2000年的1.29倍下降到2019年的0.92倍,港澳台商单位已处于劣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机遇

    高校毕业生就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机遇。

    前两年扩招的学生尚未进入就业市场

    2019年,我国政府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2020年,为解决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就业难问题,我国增加了专升本规模、硕士和博士招生规模,并增加了10万个第二学士学位招生名额。以上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在2022年以后才进入劳动力市场。因此,今年高校毕业生是“十四五”期间规模最小的,就业机会相对是更多的。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经济发展对增加就业的作用最为直接和明显。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将显著提高,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经济增长率为6%以上,这显然是稳妥保守的目标。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8%,全年增长率为2.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8.3%,按照去年和今年两年平均增长率计算,为5.0%。如果全年增长率也按此增长率计算,则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达7.8%。

    2021年世界经济大概率会在坎坷中实现温和且不均衡的复苏。前4个月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表现好于预期,根据5月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展望》,以中国、美国、欧元区为首的集团经济增长将比预期更为强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对中国的增长预测从7.8%上调至8.5%,将美国的增长预测从6.5%上调至6.9%,将欧元区的增长预测从3.9%上调至4.3%。

    就业政策全面发力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就业政策,有力保障了各年就业目标的落实。这些就业政策不仅范围广、力度强、落实快,而且层次高。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把就业优先政策提到宏观政策层面,强化各个方面对就业的关注和支持,这是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举措。我国政府在制定2021年宏观政策时,坚持就业优先,继续推动“六稳”,实现“六保”,把就业放在首位。

    2020年11月,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启动“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在积极拓展政策性岗位方面,主要开展了六方面的工作。第一,用足用好稳就业、保就业政策。落实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空缺岗位主要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政策。第二,积极拓宽基层就业渠道。做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招录工作,尽可能扩大地方性基层就业项目规模。第三,深入推进大学生征兵工作。第四,扩大科研助理招录规模。第五,促进各类升学与就业工作有序衔接。第六,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

    完善与提高就业工作

    尽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提高,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形势持续严峻,但是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就业难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0%以上,好于预期。其中,公共部门提供了大约300万个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三支一扶”和地方补充项目吸纳了约4万名高校毕业生。

    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在千方百计拓展市场性就业岗位的同时,全力开发落实政策性就业岗位,稳住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盘”。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健全高校与用人单位沟通协作机制,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于2021年5月成立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就指委”),设置19个行业就指委和7个专家组。“就指委”能够为制定新的就业政策、扩展就业空间、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帮助。“就指委”值得做的事情很多,从就业统计与评价角度,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工作需要开展:

    提供更充分有效的就业统计信息

    大数据时代,提供充分有效的就业信息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和效率十分必要。

    近年来各高校都会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但是没有全国性的就业质量报告。建议基于高校毕业生总体数据,发布《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报告》。

    为深入了解应届毕业生求职、就业以及高等教育表现,建议开展应届毕业生样本调查,出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分学历)。

    为全面了解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建议教育部与国家统计局合作,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追踪调查,出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报告》。

    为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效率,建议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对未来就业市场进行预测,出版《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展望报告》。

    加强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衔接

    为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既要提升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又要提高学生兴趣、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所谓“高质量就业”,或者“好工作”,基本条件是能够让个人的兴趣、专业与职业统一协调起来。按兴趣选择专业,才能有热情学习好;按专业选择职业,才能做到学用结合,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本水平。因此,兴趣、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度是衡量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教育部2018年9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一些高校为吸引好的生源,声称转换专业“低门槛”,甚至“零门槛”,但学生申请的“成功率”并不高。北京大学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在对高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和机会评价的12项指标中,得分最低的两项是跨学科学习和专业转换机会。因此,建议教育部结合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真正做到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1-06-12/201752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