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示范引领 纵深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db:作者]  2021-06-1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南昌大学通过加强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校内校外结合,构建突出教学第一课堂、激活实践第二课堂、占领网络新课堂、用好社会大课堂的“四堂联动”体系,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在生动实践中加深认识。图为该校教授洪一江(左三)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资料图片)

    2020年5月底,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首次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指导纲要实施一年来,各地各校在统筹规划、示范引领、师资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当前,伴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本刊组织了特别报道和专家文章,以飨读者。——编者

    6月10日,教育部在井冈山大学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会议公布了69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以及30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并启动建设系列课程思政资源库。

    在指导纲要实施一周年这个重要节点,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下一阶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应该如何开展?已公布的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及示范中心,都示范了怎样的好做法?各高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又有哪些系统谋划课程思政体系的好经验?

    各阶段示范课程示范了啥

    “井冈山既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又是绿色宝库。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和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依托。”作为普通本科教育示范课程代表,井冈山大学“生态学”课程负责人肖宜安介绍,学校的“生态学”课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井冈山的“红”与生态资源的“绿”紧密融合,形成了“绿色引领、红色铸魂”课程育人模式。

    在肖宜安看来,学校的“生态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较以往有三大不同:一是探索形成了“课前导学、课中助学、课后促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二是创新了课程思政教学路径,以学生为主体,课内课外协同,强化案例式、研讨式、探究式和活动式等多元教学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三是打造了思政教学特色资源库。

    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系列讲座”,是国内相关领域首门研究生必修课程。作为研究生教育示范课程代表,该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介绍,团队在探索激发学生真学的研究型思政过程中,实现了研究型课程与研究型思政的高度融合。

    “我们建立了安徽小岗、贵州湄潭、四川泸县等十大课程思政实践基地,开展了‘案例中国’实践研究项目,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利用丰富鲜活的发展实践展开实地教学,使学生在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同时,增进从事社会调查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刘元春说。

    作为职业教育示范课程代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学院副院长何宽分享了该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将测绘精神、北斗精神、珠峰精神和学校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形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做法。

    何宽以项目“静态控制测量”为例说明。该项目设计了4个教学任务,其中“静态控制网外业施测”任务的技能点教学,运用分组实训和虚拟仿真教学法,以在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工作的大批校友利用国产高精尖测量装备两下南极、七测珠峰、39次进驻内蒙古荒原、52次深入高原无人区、52次踏入沙漠腹地,用生命测绘壮美河山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勇攀高峰的“珠峰精神”、专注坚韧的“工匠精神”和敬业奉献的“家国情怀”。

    作为继续教育示范课程代表,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王震坡分享了学校“新能源车辆管理与应用技术”课程的实施经验。该课程以行业和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建立自主创新和领军企业经典案例脱敏脱密进课堂的机制,将新能源汽车电池自动快换技术、“刀片型”新结构电池技术、数据驱动车辆安全管控技术等坚持自主创新并实现技术引领的经典案例引入课堂,培养学习者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秉承红色基因进教材、进课堂、进实践、进头脑,我们的课程团队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典型技术创新案例、领军人物先进事迹等思政案例库,将报国情怀、创新能力、工匠精神等‘新工科’思政理念融入专业教学全流程,使课程思政故事化,实现了育人润物无声。”王震坡说。

    怎样建好用好教学研究中心

    “我们将课程思政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抓手,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推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作为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代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学校党委书记梅兵分享了该校以中心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的经验。

    梅兵介绍,学校通过中心创新了三大课程思政机制:一是全周期贯通教师成长,二是全覆盖融入培养环节,三是全过程探索教学评价。中心成立至今,不但出版了全国首本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生物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地理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也被选为上海市两本样本之一,为应对课程思政改革深化难题交出了高质量“答卷”。

    “我们十分注意凸显师范类院校的优势,将推动课程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和特色方向,与一批基础教育学校结成联盟和学术共同体,通过虚拟教研室、共学共研等途径,有机衔接师范生培养和教师终身发展。”梅兵说。

    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该校党委书记周建松介绍,学校基于对“教师课程思政意识需要培育、思政元素挖掘需要指引”的充分认识,于2018年成立中心,由学校党委主要负责人任主任,教务部门具体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和各专业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长以及各专业主要负责人为核心成员,部分教学研究人员、思政工作者作为成员,强化各层面的调研协同,指导全校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实践。

    “中心成立以来,我们坚持从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出发,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指导活动。”周建松分享了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的三个重要做法:一是结合学习贯彻“职教20条”和指导纲要进行研究指引;二是结合浙江“三地一窗口”建设要求开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三是结合金融行业和专业特点开展课程育人。

    “本次全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授牌,意味着我们的工作责任更加重大、创新意识更需提振。”周建松表示,未来学校还将不断增强中心的研究指导功能、行业协同功能和交流示范功能。

    如何系统谋划课程思政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理念,实施‘明道育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现课程思政本科与研究生融合、学科专业融合、校内与校外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四大融合’,推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作为高校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分享了该校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经验。

    在章熙春看来,学校思政课程“领道”计划、公共课程“闻道”计划、专业课程“同道”计划、实践研习“悟道”计划——“四位一体”大课程思政体系背后,体现的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研习相结合的“四个结合”思想。同时,学校创新五要素协同机制,紧扣目标、内容、师资、资源、平台等五大核心要素,提升水平,强化协同,强力保障和支撑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章熙春表示,今后学校还将以理念更新为先导,凝聚课程思政共识;以机制创新为关键,集聚课程思政资源;以平台联动为支撑,培育课程思政沃土;以队伍建设为保障,汇聚课程思政合力,努力开创“三全育人”的新局面。

    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代表,河南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刁玉华将河南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凝练为12个字——聚焦育人、谋篇布局、狠抓落实。

    刁玉华介绍,从系统谋划层面,河南省领导多次深入学校一线,调研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并提出指导意见,将课程思政建设列入高校党建重点推进事项等。省教育厅还专门出台《关于推进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成立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管理服务中心,搭建网络平台,部署推进全省课程思政建设。

    “目前,河南省已认定样板课程404门,立项建设教学团队231个、示范中心25个、示范高校10所。”刁玉华表示,下一步,河南省将围绕“建设一平台——信息平台,完善两组织——教指委和管理服务中心,强化三要素——教师队伍、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着力四协同——学校协同、专业协同、课程协同、平台协同,打造五项目——样板课、教学团队、示范中心、示范高校、教科研成果”持续发力,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指出,指导纲要实施一年来,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丰硕的阶段性成果,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正在形成,育人成效初步显现。

    钟登华要求,各地各校要以建党百年为契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切实打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最后一公里”。要深入挖掘百年党史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结合专业学党史、结合党史讲专业。要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引领辐射作用,宣传好、推广好、应用好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成果。要不断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做教书育人“大先生”。要持续加大支持推进力度,确保组织领导、条件保障、评价激励、宣传推广等工作落地落实。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1-06-14/201762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