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课程思政赋予课程崭新内涵

[db:作者]  2021-06-1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当前,尽管广大教师完全认同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但在一些高校,教师对于“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和“如何推进课程思政”的认识依然模糊,从而导致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

    上述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往往主要关注课程内容的深度与难度、教学方式的先进性与互动性等,对课程的育人功能重视不够,造成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脱节。二是课程思政实践中生搬硬套和“贴标签”空洞说教的现象较为常见,导致课程思政变为“课程+思政”,无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此外,部分教学主管部门对课程思政采取指标式要求和功利化评价,也影响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课程思政为何与何为

    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对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赋予了课程崭新的内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顺应历史潮流,适应新时代要求。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尽管它面对的是教育微观的问题,但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课程育人的一体两翼,分别在显性和隐性的层面发挥作用。课程思政的定位、目标和过程分别针对教育的三个根本问题,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定位下,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德、识、能三位一体育人,具体路径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课程思政自身也具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功能。

    一方面,课程思政的显性功能是提升课程的内涵和提高课程的质量。不少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游离于传统教学之外的附加行为,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课程思政不是对教学喧宾夺主,更不是特立独行,它首先是为提升教学质量服务的,是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因为只有高水平的教学活动才能吸引学生,进而影响学生。因此,如果担心课程思政会影响教学质量,只能说明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不到位。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隐性功能是给知识和能力赋予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使它们由“标量”变成“矢量”。知识和能力本身是中性的,它们可以用来造福人民,也可以危害社会。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后面应该加一句“价值决定方向”。课程思政的目标是既育才更育人,引导学生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类福祉紧密相连。

    课程核心理念由教学变为教育

    课程思政反映了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从教学向教育的转变。课程思政的对象是学生,要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课程首先必须有“魂”,而一门课程是否有“魂”,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魂”,也就是“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因此,课程、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思政中也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

    课程思政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者。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传授书本知识,还应该集“知、仁、勇”于一身,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这也意味着课程的重心随之发生了转变。对自然科学课程来说,它不再局限于传授科学知识,还表现为传播科学文化。科学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科学方法、科学规范、科学精神、社会价值等。如果说知识对应于强健的体魄,文化则赋予其特有的气质。通过知识和文化的滋润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塑造其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研究中的创造力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时,如何破解知识与价值之间的割裂问题,对教师构成了挑战。教师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方法。南京大学的“宇宙简史”课程放弃了传统的知识逻辑教学模式,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这一目标具体化为8个融合科学知识与价值观的问题,以问题逻辑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将课程目标由知识传递转变为价值引领,将知识架构从模块化的知识单元形式转变为跨学科的问题引导形式,让科学发展的脉络变得更加清晰。

    在知识传授中呈现思政元素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高度下,课程思政在内涵上是传统教学改革的升华。“宇宙简史”课程在开展思政育人的过程中,既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贴标签,也不是单纯地以案例融入思政元素,而是引导学生不仅领略天文学的魅力,还了解人类宇宙观的发展历程、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以及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特别关注科学家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在知识传授中呈现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文化的熏陶。

    什么是思政元素?通俗地说,思政元素就是自然和社会中的真、善、美,是塑造灵魂、陶冶情操的一切元素。有人狭隘地将思政元素局限于我国当代的思想政治领域,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充分吸收了全人类的优秀价值理念,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融入思政元素有天然与自然两种方式。所谓天然是指课程中的固有成分,例如在自然科学课程中的自然(宇宙)之美、科学之美、科学家精神等,它们是每一门课程中最值得挖掘、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程思政也要善于利用外来素材,它们可以跨越时间、空间、人物、学科,而且可以提供课程改革的新视角、新路径,关键是要和课程内容自然融合。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思政元素既蕴含在课程知识中,也外化于教师的言行中。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是课堂,但也不限于课堂。从课程与教材一体化设计到课堂教学与课后训练一体化设计,课程思政是全方位、立体化的。

    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教师积极性

    对教师来说,开展课程思政既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也是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对育人理念、方法和能力的锤炼。

    首先,教师要对课程开展深入研究,把教学研究提高到和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反复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课程的质量。其次,要认识到课程思政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积累。这里的积累既包括日常工作中的学术积累,因为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学术水平才能对课程内容有扎实的把握,也包括工作之外的生活积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学中的灵感和思路往往是在日常生活的不经意间迸发的。再其次,走出舒适圈,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不拘泥于既有的教学框架和模式,勇于突破自我。最后,教学是教师的实践活动,但不能局限于“教”的实践,必须与“学”联系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学”为目标,关注教师的实践对学生的学习是否产生了影响,以及产生了何种影响。

    课程思政不是针对少数课程,而是针对所有课程;不是局限于校内课程,而是面向线上线下所有课程。对教育管理部门和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来说,推进课程思政一方面要树标杆、立典型,大力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示范团队,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另一方面要动员、发动每位教师投身课程建设,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程思政从部分教师的个人行为推广为全体教师的集体意识。

    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研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整体规划,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根据每门专业课程的问题逻辑设计内容架构和教学方案,将课程思政由单门课程的自由发挥提升到教育教学计划的顶层设计,使得每门课程各有侧重,彰显特色。

    课程思政追求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也不能追求短期效应,应主要关注课程思政是否触发了学生的感悟与反思,是否对他们的思考和行为产生了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作者系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1-06-14/201762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