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疫情仍未出现拐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传统留学目的地国形势不稳定、不确定性突出。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不少人对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表示担忧甚至悲观。事实上,中国教育早已和世界教育共振发展、不可分割。在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中,中国国际教育应承担更为重要的使命。
深刻理解中国国际教育发展大背景
认清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国际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当前,对国际形势最为科学准确的论断,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建立在对这一局势的认识之上。因此,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首先要认清这个“大变局”。
首先,我国社会发展已步入新阶段。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物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进入领跑者队伍的重要机遇期。其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不仅包括传统的地区战争与冲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还包括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流行疫病、网络科技陷阱、难民流动等非传统发展议题。再其次,当今世界进入一个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变化、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时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不断催化新的国际格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这一变化,为推进多边主义和改善全球治理提供了契机。
因此,国际教育为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互学互鉴提供平台,同时也为分享中国教育现代化经验、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平台。
牢牢把握国际教育本质
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功能。作为社会学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国际教育在其使命和目标上要紧紧把握教育的本质。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教育要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因此,当前国际教育要围绕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展开,构建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框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国际教育学校办学、课程与教材、师资队伍、信息化建设、评价方式等标准,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规范;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为目标,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型;围绕教育学科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使命,充分发挥国际教育优势,加大“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小语种人才的培养规模;探索中国国际教育产业发展路径,研发各类线上线下国际教育产品,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来华留学教育品牌,促进来华留学内涵式发展,鼓励中国教育“走出去”。
从科学研究角度看,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家科技力量的协同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致辞中提出,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高层次国际教育应将促进国际科技创新作为目标,在“以我为主”的原则下积极搭建国际科研平台,鼓励国际组织学术任职,凝练并推广科研成果与理念,建设全球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从社会服务角度看,要加强智库建设、数据库建设以及海外出版,探索国际教育产业化发展路径。鼓励智库开展中国国际教育专项研究,开展中国国际课程监测与评价、中国学校“走出去”、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国际学校教师任职标准与专业发展等专项问题研究。坚持国别与国际教育发展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开发中国国际学校发展动态图谱、中外人文交流政策与实践案例库等数据库建设。
此外,从促进国际交流角度看,要围绕国际教育搭建联盟平台,特别是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出发点构筑多边交流平台,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相关工作,探索长效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国际教育促进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的职能。
发展面向未来的国际教育
工业革命时代,班级授课制的普及让更多的孩子学会了读写算,现代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产业工人,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本。然而,今天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标志的信息社会中,传统教育模式已暴露出诸多不适应问题。
历史的车轮飞速向前,旧的秩序逐渐瓦解,新的规则正在建立,人类认知维度不断遭遇挑战,社会发展环境越发复杂,国际关系发展难以预测。面对新的形势,面对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历史窗口期,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更要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中国的国际教育不仅要服务于本国的教育目标,同时也要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这两年来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全球疫情的暴发和防控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未来,地区争端、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恐怖主义、卫生健康、生物安全等各类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全球合作。我国国际教育应面向未来,致力于培养能担当有责任、能自觉有自信、能协作善沟通的人才,同时通过教育系统交流与协作,探索共同解决全球问题的新路径。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