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庆献老人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老人胸前挂满了军功章。本报记者 李澈 摄
扫码观看视频《热泪忆战友》
扫描二维码看系列报道
■ “寻找王团长”融媒体系列报道⑤
联系上蔡庆献老人后,记者迫不及待地赶往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此行,我们希望找到3个问题的答案:王团长的名字到底是什么?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后来为何去了大别山?
蔡庆献老人今年98岁,1942年入伍,参加革命近80年。如今,老人精神矍铄,思维仍十分敏捷。
此前记者在大别山拍摄的视频,一下唤醒了老人的记忆:“我见到王殿禄副团长的时候,是1944年,在冀鲁豫军区的第18团。当时,部队驻扎在山东曹县附近。”
那几年,鲁西南根据地抗战形势严峻,周边有数万日伪军。“遇上鬼子扫荡,杨光义团长和王殿禄副团长就带着部队打游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蔡老说。
在蔡老印象里,王殿禄“年纪不大,也就三十几岁”,“个头不高,人很稳当,话不多,待士兵很好,从来不发脾气”。
只有一次,因为蔡庆献的枪,王殿禄提高了声调。那天,二营营长抄起蔡庆献的枪就要开拔。王殿禄严肃地说:“你这个营长怎么干的,怎么能抢通信员的枪?”这件事蔡老一直记在心里,至今还经常和子女提起。
“您认识的王副团长,名字是哪几个字?”记者问。
蔡庆献给记者写下王团长的名字。
“王殿禄,宫殿的殿,福禄的禄,我看见过他写名字。”蔡老说。
“据您所知,王团长后来去大别山了吗?”记者又问。
“对,1947年7月我们从鲁西南出发,直奔大别山。”蔡老答。
蔡老回忆,抗战时期,18团一直在鲁西南一带抗日。抗战胜利后,18团仍然在鲁西南与国民党部队战斗。后来,部队番号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19旅56团。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党中央选择将地处中原的大别山作为主要突击方向,决定晋冀鲁豫野战军采取跃进的进攻样式,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
56团作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先遣部队之一,当即出发。从鲁西南到大别山,相隔千里,前要突破黄河天险,后有国民党军十几个旅的追兵,重重困难,可想而知。
“挺进大别山是急行军。当时大家把重武器撂下,把大锅也扔了,甚至连自己的铺盖也扔了,就是为了能够快速前进。”蔡老说。
半个多月后的一天下午,蔡庆献和战友们终于进入了河南界内的大别山。王殿禄叮嘱战士们:“一会儿找些野果充饥。我就是大别山人,可以教大家认果子。”
这是蔡庆献对王殿禄副团长最后的记忆——几天后,蔡庆献奉令下山侦察敌情,在山中迷路,与部队失去联系,从此再也没有见过王殿禄。
记者点开湖北大悟熊畈小学烈士墓的视频片段,告诉蔡老,王殿禄和27名战友永远留在了大别山。这些年来,村小的师生年年为他们扫墓,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一般……
老人看得非常仔细,眼中泛着泪光:“现在的生活多好啊,可惜老团长没有看到。”
临别时,老人拉着记者的手说:“替我谢谢老师和同学们,有他们照顾王团长,我就放心了。”
夹江之行,我们从蔡老口中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王团长名叫王殿禄,1947年由鲁西南挺进大别山,是刘邓大军中的一员。
资料显示,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创建了根据地,1947年底成立了鄂豫军区,下设5个分区。也许,王团长和56团的战士们就是在这时入编鄂豫军区三分区的。
此外,与王团长一同牺牲的27位烈士,是不是原56团的战士?能不能找到这支部队的名册?一个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记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