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徽省霍邱县周桐的励志故事引发众多关注。据报道,周桐高二时遭遇车祸,失去左小腿,休养7个月时间,但并未中断学习。今年高考,他取得优异成绩,已通过清华大学“自强计划”考核认定。
网友为之感动,不只是因为周桐今年高考考了高分,更因为他身上有一种历经苦难后不服输的精气神。从遭遇车祸后临危不乱,实施“教科书式自救”,到手术过后就要看书,再到调整心态返校,周桐用血汗诠释了自立自强。
周桐励志精神让人感动,但我们别只看到励志。“周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的毅力,与清华‘自强计划’非常契合,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的深刻含义。”清华大学安徽招生组老师如是表示。这番言辞,让人看到一所高校的价值坐标,也能感受到人文关怀在荡漾。大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应该是传递温煦价值观、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地方。一所大学能不能获得尊重,不能只有学术成果,还要有对待学生乃至弱势群体的态度。由此,很容易想到4年前的一段佳话。
2017年6月,“大美甘肃”微信公众号刊发文章《一位甘肃高分(648分)考生的请求》称,魏祥身患重度残疾,父亲早逝,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他今年考取高分,已经报考清华大学,希望清华大学能提供一间宿舍,让其能与母亲一同前往,方便他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对此,清华大学迅速反馈,为魏祥母子准备好宿舍,并且住宿费全免,还发出题为《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公开信。
从魏祥到周桐,这是一次跨度4年的“对话”。主角都是残疾人,身上都有一种坚强而动人的力量。如果说学子用超乎寻常的拼搏为自己的人生加分,相关高校则用博大胸怀为自己的形象加分,都值得激赏。
善待残疾人是包括高校在内全社会的责任。大学被视为传承文明、创造新知和引领风气的领跑者,更有责任率先垂范,呵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应有的环境。
为残疾人配备相应的舞台,他们就有机会尽情舒展,在实现出彩人生的同时,积极回馈厚爱,为社会贡献令人惊喜的力量。比如魏祥,他今年毕业,以优秀成绩获得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据悉,他回到家乡兰州,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继续粒子物理、理论物理的研究。他的事迹将激励更多人从不幸中突围,自强不息。
无独有偶。苏州大学计算机技术与科学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残障学生李麟青,也为人称道。究其因,他除了克服重重困难拿到博士学位顺利毕业,还在读书期间研发出全景模式的无障碍地图,方便残障人士和老人出行。从被人帮助到帮助别人,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许多时候,残疾人并不缺少向上的目标,也不缺乏吃苦的勇气,而是缺少机会。对他们多一些关爱,他们往往能够迸发出战胜困难的战斗力,以出色表现回报来自社会的帮扶。
李麟青、魏祥、周桐等人是自强不息的典范,但还有太多残疾人全力迎接挑战而不为人知。我们既要看到李麟青等人的励志精神,也要用心体会他们一路走来的不易;既要看到李麟青等人取得了傲人成绩,也要看到一些残疾人的无助和无奈,他们需要关注和关心,需要全社会在他们人生路上不失时宜地拉一把、推一下。
“如果被命运偷袭,最好的反击就是逆袭它。”这是李麟青毕业前夕总结过往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应该成为残疾人的人生信条之一。没有谁的人生会风平浪静,哪怕遭遇逆风恶浪也不必投降。“穿花拂叶,除却一身困顿,成就自己的不同凡响”,活出生命的尊严,便是对自己对社会的最好尊重。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