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充分调研论证,并结合文物行业新业态、新需求作出新调整,流程科学规范,专业设置方面更加合理,调整后的专业目录更加系统、专业定位更加清晰。其中,中职“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保留,内涵升级。高职专科将“少数民族古籍修复”专业合并入“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将“考古探掘技术”专业更名为“文物考古技术”,将“文物博物馆服务与管理”专业更名为“文物展示利用技术”,新增“石窟寺保护技术”专业。高职本科中增设“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
一是专业目录顺应文物事业发展新业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与科技、创意、服务等产业不断互通与融合,文物行业对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呈现出跨专业融合发展的新特点。技术的进步也促使传统的简单手工操作形式逐渐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转化,文物行业逐渐形成了一批新业态,对具备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加大。同时,文物资源积累日渐丰富,文物行业对不同材质文物考古、文物监测、保护、利用人才的需求愈加突出。文物事业发展的新业态需要进一步规范现有专业名称,或探索设立新的学科、专业方向。因此,对高职专科原“考古探掘技术”和“文物博物馆服务与管理”专业进行更名,新的专业名称更能体现文物行业跨专业融合发展趋势。在高职新增“石窟寺保护技术”专业,以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坚持广聚人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科研和文物修复队伍”要求,加强石窟寺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
二是适应职业教育专业升级改造新需求。调研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原专业目录实施过程中,现有的专升本政策不利于学生继续深造,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尚未与文物行业要求完全衔接,职业院校毕业生存在因学历问题导致就业受限等情况。解决上述问题,既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强顶层设计,又需要职业教育自身对专业进行升级改造。考虑到办学成本和招生、就业等因素,将“少数民族古籍修复”专业合并入“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在解决其招生难问题的同时,合并后的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更加全面,更加有适应性。增设“石窟寺保护技术”专业,与文物行业需求对接,补充石窟寺保护专业人员的不足。更名后的“文物考古技术”和“文物展示利用技术”专业,不仅重视基本专业能力的教学,也强调与其他文物工作领域的链接,更好衔接了本科“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增设的“文物修复与保护”高职本科专业,一方面通过长学制加强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中职、高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衔接,从而打通职业院校学生的提升路径,有效填补文物行业人才缺口。
三是专业目录调整对文物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职业院校是构建文物保护利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主体,专业目录是决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否与行业需求有效对接的关键。此次专业目录调整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进行一体化设计,使文物行业贯通式人才培养成为可能,对改善行业人才数量不足及质量不均衡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职业院校毕业生通过继续深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在文博单位的竞争力,有利于弥补文物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的不足;另一方面,专业目录名称得到规范,专业定位更加清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将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从而使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更加贴合文物行业需求,有利于促进文物事业发展。
(作者系国家文物局人事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