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小康圆梦
炎炎夏日,碧波荡漾,一江清水向北流。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6年多来,造福无数人民。为支持南水北调工程,2011年以来,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整体搬迁到邓州市的库区移民共有30345人,集中安置在该市19个乡镇的29个新建移民村,其中移民学生有4259人。
如今,这些移民学生教育情况怎样?教育系统在强化移民安置后续帮扶中发挥的作用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走进了邓州市。
学校办得好,移民家庭飞出“金凤凰”
2011年,张子君随父母一家5口,从淅川县香花镇张寨村整体搬迁到邓州市陶营镇新建的张寨社区,就读于张寨村一小。去年,张子君考上中南大学,成为一家人最大的喜事。
“孩子上学是家长最关心的事情,办好了学校就稳住了移民家庭。我们就是本着这一思路,高规格谋划、高标准建设移民新村学校。”邓州市教体局局长冯明雨介绍,当年,全市投资2189.42万元,统一规划,在移民新村新建了27所小学、2所幼儿园,为强化师资,除了安置随迁移民教师外,还将新上岗的79名特岗教师、56名优秀教师安排到移民学校。
移民学校建成后,从校舍到师资,俨然成了辐射周边的教育高地,很快吸引了包括移民学生在内的当地学生。“刘集镇西阮营小学现有学生181人,仅移民学生就有100多人,其他的是周边村子的学生,学校校舍新、师资强、质量好。”冯明雨说。
让新建学校尽快步入正轨、提升内涵,是邓州市建设移民学校的另一个重心。2011年,该市从全市选择了29所学校、幼儿园,与移民学校、幼儿园“一对一”结成帮扶对子,一起制定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组织教学教研。
“市教体局、镇中心校把结对学校进行捆绑考核,移民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全部纳入我们学校的考核范围。”谈到当年与高集镇西岭街东移民学校的结对帮扶,高集镇第一初中校长张德品介绍,学校为移民学校每名教师选配一名优秀帮扶教师,每周两校互派骨干教师上一次示范课,共同组织教研观摩活动。这样的活动一办就是11年,一直延续到现在。
随着河南省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的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进,但移民学校建设始终是邓州市重点倾斜对象。移民学校建成后,邓州市陆续用于学校后续建设的资金达2268.1万元,共计53个项目。“目前,全市27所移民小学有学生4766人、在编教师299人,生师比达15.94∶1;有图书11万册,人均23册,均明显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冯明雨说。
成人学校的芦笋,富了移民乡亲
近日,记者走进移民新村——林扒镇土门村,刚到村口,一股淡淡的芦笋清香随风飘来。离村庄不远,是林扒镇成人学校在该村建的芦笋基地,几名村民正在地里忙碌着,芦笋长势喜人。
“芦笋基地共350亩,由成人学校统一经营,工人全部是土门村的移民,主要以在家留守的50—60岁中老年人为主,经过成人学校培训后在基地上岗。”芦笋基地负责人、土门小学校长胡成岗说。
查看芦笋长势,为芦笋除杂草、施肥、采摘、包装,根据不同的工种,工人在基地的收入每月800元—1500元不等。“我年岁大,细活干不了,主要是在田里薅草、浇水,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每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基地工人胡道才高兴地说。
基地给大家提供的不仅是就业岗位,更多的是实训岗位。“我们把基地放在移民村,主要还是想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移民实用技术培训,带动更多移民发家致富。”林扒镇中心校校长赵英杰说。
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了合作社,学员经过成人学校集中培训后,到基地进行实训,从种到收由基地组织人员手把手进行教授。学成后学员自己回家种植,合作社负责跑销路。如今,土门村芦笋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0多户,种植面积600余亩,人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
像土门村的芦笋种植一样,陶营镇张寨社区的水产养殖,九龙镇陈岗村的机械维修、花木种植,孟楼镇张义岗村的大棚蔬菜,刘集镇西阮营村的黄牛养殖等,在当地都已小有名气。依托成人学校,邓州市每年在移民村开展农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余场次,培训2000人次左右。小麦的高产施肥、大田辣椒管理技术等一些培训,紧紧围绕当地移民需求,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又增加了移民收入,深受大家欢迎。
学生社团,留住移民文化之根
6月18日,周五,下午是小杨营镇平安小学统一安排的社团活动时间。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纷纷到相应的社团开展活动。一时间,学校热闹起来:在架子鼓、唢呐等社团,响声震天;而在美工、泥塑等社团,学生们则静静地在场馆里创作……
“平安社区是从淅川县香花镇槐道沟搬迁来的,在老家,大部分村民从事渔业,撑船打鱼是生活常态;舞龙则是槐道沟村常年保留的一项节日庆祝活动。学校经过挖掘提炼,设立了这两个社团,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移民家乡风俗,帮助移民留住文化之根。”平安小学校长宋庆召介绍。
据统计,全市27所移民小学,全部开设了织渔网、手工编织、腌制食品等富含移民老生活元素的第二课堂或社团,着力在学生中传承移民文化。
将移民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建设移民生活展室,是传承移民文化的另一项措施。林扒镇土门小学专门腾出3间房舍,布置了以“移民心—渠首情”为主题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室。活动室里,布景墙上镶嵌的柴木门,旁边放置的水缸、竹篮、扁担、犁套等,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以及文字,展现了土门村民舍小家为大家、支持国家南水北调的奉献精神。据介绍,这些老物件都是移民捐赠的,目的是怀念过去,忆苦思甜。
“办好移民学校,培养好移民孩子,开展好劳动技能培训,组织好移民文化传承,全力服务好移民后续帮扶工作,让移民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是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水北调渠首移民村重要讲话精神的应有之义。我们坚信,只要用心用情,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办,就一定能做出成效。”畅谈未来,冯明雨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