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作用,已成为高校的育人共识。但在实践层面,可复制、易推广的课程案例较为有限,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实践积极性不高、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育人效果。高教周刊围绕上述话题组稿,专家、记者分别从课程案例建设、教师能力提升、学校具体实践层面进行阐释,抛砖引玉,希望能给读者朋友带来启发。
●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课程思政是用思想和价值观的展示、塑造,引领课程教学改革,使教育教学改革从标量变成有方向的矢量。
●高校应聚焦少数案例,开展真研究、深研究,实现课程案例的实质性突破,通过典型案例带动下一阶段课程质量的实质性提高。
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一周年之际,教育部于2021年5月28日正式公布了69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名单,以及30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名单,由此掀起了国内新一轮课程思政建设热潮。此前,教育部开启第二批50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认定工作,包括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等五类,各高校精心准备、积极申报。由此,课程思政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在国家层面的推进实现了同向同行。
一流课程建设的研究、实践和创新,应以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为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应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引导工作的方向和实施工作的方法。为了克服多年来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笔者不再单独就课程思政谈课程思政,而是把它融入教育教学的整体研讨之中,讨论课程思政背景下面向未来的课程建设,期待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使其落地。
“高质量建设”是近几年的高频词,也是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建设金课、一流课程,就在于有效实施高质量建设。现有的一流课程包括新出炉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要持续升级,需要明晰方向、提升方法。高校应面向教育教学改革的长远目标,引领和规划课程建设,应以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提质创新的有效方法,指导具体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是用思想和价值观的展示、塑造,引领课程教学改革,使教育教学改革从标量变成有方向的矢量。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它有如盐在沙的混合、如盐在水的融合,和产生新物质的化合三个层次。通常说的“两张皮”问题,在混合层次因泾渭分明会比较严重,到融合层次润物无声得以化解,到化合层次因生成与原来不同的全新内容而完全解决。
目前大学物理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已奠定了不错的基础。南京大学教授李向东的“宇宙简史”课,实现了高质量课程思政的突破。但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它需要我们真的去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深入地研究问题。课程思政的最大难点是如何高质量落地,特别是实现从融合到化合的转化升级。“宇宙简史”虽然实现了突破,但投入巨大,并且属于通识性课程。在专业性更强的课程中,目前仍未出现能比拟“宇宙简史”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标杆。目前各种各样的课程思政实践火遍全国,但在物理课程的范围内,仍缺乏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案例。高校应聚焦少数案例,开展真研究、深研究,实现课程案例的实质性突破,通过典型案例带动下一阶段课程质量的实质性提高。
目前,由东南大学进行建设的、聚焦日心说与地心说争论的大学物理课程案例,有望实现课程思政的新突破。地心说认为,太阳系的太阳及其他七大行星都以地球为中心做圆周运动,日心说则认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都围绕太阳为中心做圆周(后来进一步发展为椭圆)运动。当今人们支持日心说,因为从探测器返回的照片上可以直接看到这个结果。但在早年,人类只能靠肉眼仰望星空,看到的是太阳东起西落、群星环绕地球,地心说因而成为共识,成为教会支持的正统世界观。
从当今的物理学观点看,这两种学说只是选择了不同的参考系——地心说选择地球为参考系,日心说选择太阳为参考系。两种参考系的选取是等价的、相对的,结果是可以严格相互转换的。之所以能够自由地选择参考系,是因为自然界不存在绝对静止参考系。上世纪初,物理学家为寻找绝对静止参考系大费周折,标志绝对静止参考系的“以太”一直没有找到,因而引发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正是因为不存在绝对静止参考系,才会有参考系选取的任意性和相对性,才会有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以及后来升级的庞家莱和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从相对性原理的角度看,日心说也不是最后的终结,因为太阳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银河系中心旋转,其八大行星不只是以太阳为圆心呈椭圆形运动,而是以太阳为圆心呈螺旋前行的运动。更进一步来说,银河系也在运动,人类的认知还会有新的修正。
在日心说刚产生的年代,人们没有足够的科学手段甄别哪种学说正确,只能靠简单的直觉和那个时代的政治正确,由教会来强制确立地心说的正统性。后来伽利略利用望远镜,看到了肉眼看不到的更多支持日心说的现象,使得日心说逐渐为社会所接受。因此,判别不同学说的正确性,要依靠观测和实验,这是伽利略对科学最重大的贡献。自然科学之所以有今天的巨大成就,完全依赖这个判断标准,它使得人类仅凭自身意识发展出的各种理论和观念被检验、修正,从而引领着自然科学一步步地走出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直至整个宇宙,这是自然科学之外人类发展的所有其他学问,包括数学、哲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都达不到的境界。
即使回到没有望远镜的时期,那时日心说实际和地心说等价,但从理论的表达形式上看,日心说显然比地心说更简洁、优美,因为日心说展现的是八大行星和谐统一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旋转,而地心说却显得乱七八糟,各个行星各自无常地运动。这个现象提示我们,在观测和实验尚未提供足够的证据之前,理论的简洁优美也许是另一个判别方法,因为造物主似乎总是选择那些最简洁、优美的理论作为自然界的基本理论。这个判据的登峰造极之作就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最极端的例子是1919年作为对广义相对论的检验,物理学家爱丁顿在日食时观测太阳引力对星光产生的弯曲。有人问爱因斯坦,万一实验结果和理论不相符该怎么办?爱因斯坦回答:“那么我将为上帝感到遗憾。”作为一种价值观,当今的众多理论物理学家仍在以简洁、优美的准则,指导他们对自然界基本规律的深度探索。
针对上述案例,笔者简要介绍了可以深度挖掘的几方面课程思政相关内容。东南大学的教师们还提出了其他6项可以进一步深度挖掘的内容:智慧使人伟大;持之以恒是成功的保证;质疑、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抓主要矛盾,不断改进;工具、手段的进化促进认识的深入;科学可证伪。这些内容,会使这个案例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深厚的文化、历史及人文底蕴。
(作者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