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学生在讲解员指导下体验讲解工作。视觉中国 供图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紧贴着祖国的心房”,为党的生日集体致献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在天安门广场上久久回响,激起红色的青春浪潮。
未来属于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赓续红色血脉,凝聚精神力量,意气风发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坚持立德树人,要赓续红色血脉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新征程的号角已然吹响,党和人民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之间竞争激烈,其本质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肯定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对新时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
党和国家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部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4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只有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地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青春力量。
赓续红色血脉,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我们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红色基因植入学生血脉。
赓续红色血脉,需要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学生时代是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红日东升,其道大光。红色基因是对信仰的追求,是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忠诚。红色基因是广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所必须汲取的精神钙质。只有让红色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灵魂底色,在学生心中播撒美德和智慧的种子,才能唤起并保持他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使他们树立起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和国之栋梁。
赓续红色血脉,需要厚植人民情怀,弘扬光荣传统。青年肩负着人民的期望,更要厚植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并将其内化为以青春许党许国许民的可贵品格。我们看到,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一直保持着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他们是冲在抗疫一线、守卫人民生命健康的社区志愿者,是在乡村学校讲台上挥洒汗水和热情的支教教师,是钻进泥土、扎进田野、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科研新苗。他们投身到基层和人民的广阔天地中,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赓续红色血脉,要注重以史育人
传承红色基因,厚植人民情怀,如何才能落实到具体的育人实践上,育人实践如何提质保量,育人成果如何内化为广大学子的精神力量,这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实际问题。我们要发挥才智,投入真情,真想真做真干。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以史为鉴,可以知晓兴替;以史为鉴,方能开创未来。以史育人是赓续红色血脉、凝聚精神力量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引导不同年龄段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使他们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牢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要用好用活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学校应因地制宜利用好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等社会资源,共建红色教育基地;深入发掘校史、地方史中的红色历史故事,不断丰富可利用的红色资源,建立起红色资源清单和数据库。教师则应发挥教学智慧,将书本阅读、课堂讲授等传统教学方式和实地游学、活动实践、跨学科教育等新兴育人理念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推进红色历史课堂改革创新,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要将以史育人与思政课改革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巩固育人成果。要将党史国史教育固化为思政课一项基本内容,用生动的红色故事,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使红色资源持续发挥育人效果。要不断探索思政课的内在规律,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课堂魅力,经过不断创新和打磨,形成一堂堂红色历史思政“金课”。此外,还应进一步挖掘其他学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让红色历史教育在更广泛的课程平台上绽放光彩。
赓续红色血脉,要陶养中国精神世界眼光
新的征程上,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兼具世界眼光和家国情怀的国之大才。
教育要陶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世界眼光。今日之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世界各国一道,守住全球和平与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大国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既要将自己的事情做好,也要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为国家发展营造和谐有利的国际环境,与世界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应对全球挑战。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未来的呼唤,都要求新时代教育事业具备世界眼光,为广大青年学子打造开放的国际交流平台,培养他们开放的胸怀和广博的视野,给他们提供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机会,赋予他们拥抱世界、造福世界的能力。
教育要使新时代中国青年拥有中国精神。中国青年要昂首阔步走向国际舞台,首先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始终心怀祖国和人民,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因此,中国教育不能培养缺乏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的“空心人”。中国教育应该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质、兼具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民族脊梁,培养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培养具有中国心的中国人——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所在,是赓续红色血脉、培育国家栋梁的深刻意义所在。
(翟小宁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基础教育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喆涵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基础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