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的外语人才

[db:作者]  2021-09-30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老教授代表回信。他在信中为学校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殷切期许,强调要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助力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细读回信,我们深受鼓舞,也深知责任重大。为贯彻落实回信精神,我们要在人才培养中坚守本色,打好底色,提高成色,培养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外语创新人才,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坚守本色。外语人才培养要坚持打好基本功,成为专业本领过硬的人。外语能力是外语专业人才的标志性能力,是外语创新人才的本色。外语人才培养的本源性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发展外语能力,掌握跨语言、跨文化、跨文明之间理解、交流和互鉴的基础性能力。当然,这种能力不止于日常生活经验、一般社会活动的描述和表达,也包括复杂社会文化意义和关系的解读、建构和解构,文化传统和价值的传承或消解、凝聚或瓦解,等等,即话语能力。当前,外语教育中这种高阶话语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外语院校承担“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伟大使命的关键能力,是外语类创新人才专业本领的核心。如何培养这种关键能力?一是界定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与内涵,二是明确有效路径和方法。2018年初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教学应“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努力将外语学习和学科内容学习融合起来,为复杂意义协商、高级思维活动提供语境,从而有效推动复杂语言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打好底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有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担当和执着,无疑是这种底色的关键成分。在中国快速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有效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底色又更鲜明地体现为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有效融合、个人专业发展和国家更广泛深刻参与全球治理能力提升需求的有机融合。要理解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认同并能够承担对外沟通交流、国家形象塑造,提高中国故事和经验的国际可理解度,助力实现人类文明的互通、互鉴和共荣。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合外语学科、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既要牢记在思想引领中凝聚专业底蕴,又不忘在知识传播中凸显价值追求,促成两者间的“同频共振”,打好人才的底色。

    提高“成色”。成色指含金量,外语创新人才的成色指人才的质量维度。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质量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就外语人才培养的内部发展需求而言,仅限于语言结构或交际功能范畴的教育教学思路,已经不足以培养外语创新人才。就外部发展需求而言,面对日益复杂的跨语言、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培养一批能独立思考、独当一面,能够创造性开展工作的高素质外语创新人才。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成色,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度呢?当前新文科建设思路提供了很多启发,学科向内继续高质量融合,向外交叉拓展,坚持中国本土经验、本土实践和本土素材的理解、表达和建构。唯有坚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方能提高外语人才育人水平,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大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1-10-01/202018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