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 视觉中国 供图
在湖南,有这样一所高中,它位于较为偏僻的湘西北农业大县桃源县,早些年优质生源和教师流失严重。但是,在激烈的生源和师资大战中,这所学校始终实力强劲,办学成绩斐然:2021年高考,一本升学率达92%;近10年,学科竞赛中有37人获国家级一等奖,独占全省农村高中鳌头;全校50余名学生考取飞行员。人们十分好奇,这所学校到底有什么成功秘诀?
招生指标下到乡镇学校,带动全县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坚决抵制“批条子”,规则文化确保公平公正;生本课堂、情感教育、素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这所学校就是桃源县第一中学。
校内外双循环驱动发展
桃源一中由一代民主革命先驱宋教仁倡导创办于1907年。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县域高中辉煌之后,本世纪初,桃源一中和很多县域高中一样,也开始面临优质生源、骨干教师大量外流的状况。
有一年,全县中考前50名学生基本走光,该校物理骨干教师一次性被挖走6个。2005年,是桃源一中发展史上的一道坎儿。当年,该校清华、北大升学人数“剃了个光头”,这是学校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校内外意见很大,领导不满意,群众议论纷纷,学校发展跌入低谷。
在这种背景下,2006年,燕立国走马上任。面对学校发展困境,他大胆提出了“四名目标”“三特教育”,计划用3年时间带领学校驶入“高速公路”,再用3到5年时间争创全市第一、全省一流。
这在当时“像喊口号”,因为学校面对的困难实在太多:债务缠身,班子出了问题,待遇上不去,好多教师走了。
在燕立国看来,县中崛起需要优良的双循环驱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雄厚的师资、县域城乡教育发展、优良的办学条件及现代科学管理体系是县中崛起的内循环系统,而县委重视、政府部门支持、社会关怀是县中崛起的外循环系统,县委县政府要对教育有战略性思考,舍得投入,更要重视人才,尊重办学规律,培养好校长,建设好班子。“这几方面,桃源县委县政府都做得很好。”燕立国说。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桃源县财政紧张,但早在2003年,县委县政府就启动了桃源一中新校区建设,选择在县城最好的地段,建成了占地面积达400亩的新校区。2017年,县里又投入1亿多元,建成了全省一流的体育馆。
“当时,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很多县中搞建设,资金主要靠自筹,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燕立国说,桃源一中新校区建设投入了2亿多元,最初虽然由学校自筹,但后来实现了债务剥离,由政府兜底,学校不欠一分钱外债,得以轻装上阵,为学校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县域高中来说,人才建设显然更为关键。为应对师资流失,加强人才建设,桃源县委县政府给予了桃源一中一定的人事自主权。同时,该县规定,对于引进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分别发放20万元、10万元的住房补贴,并每年分别发放2万元、1万元的生活补贴,共发放5年。
这些人才政策,使桃源一中在师资大战中源源不断地补充了来自著名师范大学的毕业生。近3年内,该校就引进了著名师范大学毕业生55人,其中硕士18人,避免了人才的青黄不接。
而尊重办学规律,专家治校,特别注重校长培养和领导班子建设,是桃源一中崛起的又一大法宝。
燕立国就是桃源本土培养起来的校长。自1986年从湖南师大物理系毕业后,他就一直在桃源一中工作。学校的“官”他几乎都当过。
如今,燕立国已担任桃源一中校长15年,在教育界闻名遐迩。他是中学物理特级教师,更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我们对桃源一中非常信任和尊重。对学校内部结构、班子成员乃至县域高中布局,县委县政府都会认真听取学校领导班子的意见,从不对学校办学横加干涉、指责。”桃源县副县长汤赛男说,为表达对学校班子的支持,每年县委书记、县长都会参加桃源一中高考动员会,还会给予桃源一中教师数百万元的奖励。
县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不挖生源,不四处掐尖,只靠一个县的生源,升学率却一直高居全省前列,桃源一中是如何做到的?
秘密就在于,指标到校。
“县域高中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校党委书记蒋祥国看来,高中的高质量,不能只看高中三年,而要看小、初、高十二年。作为一所农村省示范性高中,不仅要自己发展好,更要发挥领头羊作用,营造良好的县域教育生态,带动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桃源县共有28个乡镇街道,北部乡镇教育发达,但是南部10个乡镇教育薄弱,由于中考采取划线录取,一些偏远乡镇初中条件艰苦、师资力量薄弱,每年考进一中的学生寥寥无几。
这带来了恶性循环,这些学校越办越薄弱,家长热情不高,教师也没有了积极性。
2013年,桃源县最偏远的乡镇西安镇党委书记罗建华带着镇中校长周国辉,走进了燕立国的办公室,恳切地说:“我们西安镇算是全县最穷、最偏、最落后的地方了,人才也是最匮乏的,在县里连个科级干部都没有,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儿指标,让我们也出一点儿人才。”
1.6万人的乡镇,一个也考不上,这意味着什么?
第二天,一份数据摆到了大家的案头:2013年,全县46所初中生源校,桃源一中在10所学校的招生数为零,最多一所学校录取数却高达362人。
一中应该是所有人的一中!学校决定:指标到校。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桃源县教育局的支持。2013年,桃源一中把招生指标数的近30%分到了乡镇中学。一年后,桃源一中又按照乡镇中学的在籍学生人数和中考的平均分数,把招生指标全部下放。
县教育局和学校顶住压力:“一中应该是把最有潜力的学生放在一起,而不是把分数最高的学生放在一起。”
改革之后,薄弱初中考取人数不断上升。桃源县南部地区太平铺中学、西安镇中学、杨溪桥中学等6所学校2012年仅20人考上桃源一中,从2014年开始考取人数不断上升,36人、45人、51人……2021年考取了58人。
事实证明,指标到校改革,对桃源县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制度上保障了不放弃一个孩子,提升了整体质量。”桃源县教育局副局长佘纯清介绍,由于按照平均分下放一中招生指标,倒逼各初中重视后进生,解决了多年来乡镇初中办重点班的问题,提高了党委政府的积极性,促进了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高,多边共赢。
指标到校是否会影响办学质量?
答案是不会。
桃源一中副校长黄辉介绍,2017年,指标分配到校的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当年桃源一中的二本上线率为94.57%,一本上线率达28.28%,600分以上218人,各项指标稳居常德市第一。
规则文化确保公平公正
燕立国心中一直有个梦想:通过改变桃源一中,改变桃源教育;通过改变桃源教育,改变桃源文化。
他所说的文化,很大方面是所谓的“关系文化”。在他看来,搞关系就像树木长的虫子,每条虫子都蛀一点儿,一定会将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公平破坏掉。
燕立国带领校领导班子,与“关系文化”进行了一场斗争。
2006年,燕立国刚担任校长时,“关系”缠身,不胜其扰。那时,招生,有人讲关系;招教师,有人讲关系;分班,有人讲关系;提干部,有人讲关系。最多时,有300多个条子。
这让燕立国忍无可忍。他质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维护公平正义。你搞关系,就是损害公共利益。每一个人搞关系,就把这个公平公正的制度、这座公平正义的大厦损坏。如果人人都只为自己的利益,学校、社会将走向何处?
为此,学校立下规矩,实行“五个不搞关系”:招生不搞关系;分班不搞关系;进教师不搞关系;提拔干部不搞关系;当然,“后勤服务更不能搞关系”,燕立国在出席一次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当然,不搞关系,需要以科学、完备的校园现代管理体系为支撑。燕立国带领学校班子成员从自身做起,从不参加社会商家或家长吃请,公务接待基本都在食堂。2020年,学校整体的接待费只有1.6万元。燕立国从不参加任何的同学、朋友聚会活动,有亲友来访,他都是自掏腰包接待。
燕立国的“铁面无情”,一度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有人背后骂他,有人给他施加压力,有人甚至发来威胁短信。燕立国毫不动摇。
桃源县委县政府也坚决站在了学校一边。在招生方面,县委召开常委会讨论,要求决不能搞乱了一中的招生秩序,县委书记带头承诺不签条子。
如今的桃源一中,没有条子生,分班也十分透明,从制度上堵住了漏洞。
“在提拔干部方面,学校让老师们觉得,只要把事情干好,自然有发展平台,不管你有没有‘关系’。”市级骨干教师胡玲是外地人,在学校工作多年的她很感慨,教师们都觉得有奔头、有希望。
不搞关系,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是燕立国认为桃源一中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桃源一中教育的目标所在。他寄语学生:“桃源一中的学生不要找关系,你们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你将来当官了要为老百姓着想,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教育的目的,从国家层面来讲就是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来讲就是要建立社会文明,从个人来讲就是要有境界、有格局。”
尊重教育规律立德树人
熟悉桃源一中的人都知道,桃源一中坚持做到“三不”:一不加班加点,每天保证学生9个小时睡眠,高三每周两节体育课,10多年没有改变过;二不乱印资料,要印发资料给学生必须经学校分管领导签字审批;三不搞题海战术。
很多人疑惑,桃源一中拿什么与各大名校竞争?
培养与造就优秀教师,是一所学校“好”的重要指标。桃源一中在使用教师上十分大胆,他们每年在师范大学招一批应届毕业生,从高一培养直升高三。
凭什么有这种底气?
“凭的是强大的造血机制!”桃源一中副校长陈淑平说,从乡镇挖教师,只会破坏桃源教育生态,毁掉的是桃源教育的根基。桃源一中通过“名师工程”“名师工作室”“青蓝工程”,特别是集体备课机制,培养年轻教师,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快速提升。
实际上,在教师们眼中,坚守教育初心,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持之以恒地实施素质教育,才是桃源一中成功的最大密码,是桃源一中办学的关键内核。
第一大“核心技术”是实施情感教育。桃源一中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刘宏清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培养有感情的人,包括感恩之心、报国之志、人格魅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
这体现在后勤方面。全县最好的厨师在一中食堂,两荤一素5元餐10多年不涨价。这也体现在“三困生”身上。在桃源一中,没有后进生,只有“后劲生”,且“宠人一等”,享有教师谈话优先、选择座位优先、课堂提问优先、作业辅导优先的“特权”。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设立资助项目20余个,每年资助金额200万元以上。对于“心困生”,学校在第一时间给予关怀。
第二大“核心技术”是实施生本课堂。归结起来就是“四个还权”,即教师把思维权(思)、动手权(做)、话语权(说)、归纳总结权(悟)还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苦学转变为主动乐学、自主探究,课堂不再是“满堂灌”。
“很多人以为抓课堂就是抓应试教育,这是走入了认识误区。其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在课堂,关键看你怎么抓。”燕立国说,生本课堂不是唯分数、唯时间、唯刷题、唯补课,而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动手、讨论、归纳总结,教学的过程从知识讲解转化为问题解决,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桃源一中长期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近10年来,学校50余名学生考取飞行员,可谓是最好的佐证。
2019年5月,湖南省教育厅下发文件《关于学习推广桃源一中办学经验 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决定》,对桃源一中办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称赞其为立德树人的“典范”、规范办学行为的“标本”。
这在湖南教育发展史上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