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打造精品教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b:作者]  2021-11-0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统编三科教材 主编与编辑团队一起打磨教材 教材统稿会 课堂检验

    10月12日,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在北京召开。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全国优秀教材(基础教育类)特等奖3项,其中两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出版的教材获得。在本次评选设立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奖项中,人教社共有61种教材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尤其基础教育类获奖教材覆盖了各类型、各学科和各学段。同时,人教社历史编辑室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小学语文编辑室资深编辑陈先云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2021年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是全面覆盖教材建设各领域的专门奖励项目,也是国家教材建设领域的重要奖项,对各级各类优秀教材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予以表彰。人教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表示:“人教社此次在教材建设奖评选中获得众多荣誉,源于教育部门、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公司等上级单位多年来的坚强领导,源于几代人教人在教材编研出版领域的辛勤耕耘和接续奋斗,源于众多参与人教版教材建设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源于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人教版教材的关心、支持和信任。”

    把好方向 守好阵地

    人教社成立于1950年,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担任首任社长。从一开始,人教社就是肩负着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培养人才的使命而诞生的。70多年来,人教社作为基础教育教材编研出版的国家队、主力军,先后研究、编写、出版了11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累计出版各类出版物7万余种,发行量逾750亿册,陪伴了几代中国孩子的成长。

    人教社是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史的“见证者”,先后主持和参与拟定历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人教社认真总结解放区红色教科书的建设经验,积极汲取苏联教科书和民国教科书的优点,探索建立了符合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教科书体系,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型国民的塑造,并使得新时代的精神通过教材—学校—教育这个特殊的渠道得到了坚决贯彻。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人教社一直是国家教材改革创新的参与者和重要实施者,不断加大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学术研究的力度,以探索教材建设自身的规律性。1983年,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与人教社合署办公。此后,人教社创办了《课程·教材·教法》等学术期刊,为全国课程教材研究搭建了学术平台。伴随着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步伐,人教社各项事业与世界各国同行的联系也逐步加强,出版了《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英合编初级中学教科书《英语》这样脍炙人口的中外合作经典教材。

    到21世纪初,国家进一步引入教材出版发行的市场竞争机制。教材出版领域因为近百家编写、出版单位的加入而“百花齐放”。在国家大力推进教材多样化建设的过程中,人教社一方面积极向优秀出版机构和兄弟单位虚心学习,一方面继续加大课程教材研究力度,不断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先后推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这是人教版第10套教材。2011年,在第10套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又修订推出了人教版第11套教材。目前,这套教材被全国60%以上的中小学选用,是名副其实的“主流教材”。此次获奖的《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第一册》(特等奖)等多种教材均为正在使用中的第11套人教版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优秀教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教社在全力编研出版第11套教材的同时,还光荣地承担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的编辑出版任务。在三科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中,人教社加强意识形态把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出高度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站位。人教人持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再次彰显了教材建设国家队、主力军的实力。从2017年9月开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由人教社出版发行,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统一使用;2019年秋季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约有1.5亿学生用上了全新的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高中三科统编教材自2017年启动,2020年在21个省份投入使用,约523万学生用上了新教材。上级领导对三科统编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这项铸魂工程“成功完成”“功不可没”。在此次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不负众望,荣膺基础教育类的特等奖。

    近年来,人教社还与澳门特区政府合作,编写出版了澳门《历史》《品德与公民》《地理》等教材,着力培养澳门学生“爱国爱澳”的情感。除了基础教育教材,人教社还在高等教育、职业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师范教育、幼儿教育等多个教材领域深耕多年,涌现了《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等很多享誉数十年的经典教材。

    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人教社都坚持根据正确政治方向编写出版教材,形成了坚持正确导向、体现国家意志的教材编研出版理念。历史的经验表明,教材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只有如此,才能守好教材这一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守好这一赢得青少年学生、赢得国家未来的重要战场。

    2020年11月,在人教社70周年社庆前夕,上级领导高度肯定了人教社70年来在基础教育教材和教育图书编研出版上的辛勤耕耘、接续奋斗以及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并殷切期望人教社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所有人教人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坚定了继续奋进的信心!

    学术支持 编研一体

    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人教社形成了“编研一体,学术立社”的独特风格。建社之初,首任社长、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常告诫同仁们:“编写教科书,不能拣到篮子里就是菜,要像蜜蜂那样,吸取百花精华,酿出蜜来,我们要吸收有关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写成教科书。”这些话,也被之后几代人教社编辑视作不成文的“社训”,身体力行、发扬光大。

    在人教社的社史档案库里,至今还保存着20世纪60年代编辑深入一线课堂、厂矿、农村进行调研的报告、笔记以及与全国各地教师的座谈记录、各地教师的来信来稿等。其中包括数位编辑在北京景山学校、丰盛胡同学校、二龙路小学等地长达一年时间的听课记录和反思小结。从叶圣陶先生那一代人开始,人教社就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工匠精神从事教材工作,建设研究型、学习型团队,培养了专业化、高素质的教材建设人才队伍。

    1983年课程教材研究所的成立,更是这一传统在理念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强化。人教社的骨干编辑都是各学科的专家,教材编辑同时也是教材的编写者、研究者、培训者,这既是人教社作为教材建设国家队的特色,也是人教社保持教材建设主力军地位应有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社先后完成国家和教育部门课题40多项,学术成果都及时转化到教材编写中。2013年起,获准建立教育出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着眼培养课程、教材和教育出版研究的高端人才。

    进入新时代,人教社持续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和评价研究,为全面提升教材质量提供保障;加强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学研究,为融合发展赋能,包括稳步推进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建设,成立“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开展中小学数字教材相关研究,完成多项数字教材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等。

    人教社也将高品质的学术功底融入了教材质量建设。人教社加强编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全品种覆盖和全员覆盖原则开展成品书抽检;对三科统编教材、送审教材和重大选题备案图书开展印前检查;制定了《编校质量管理办法》《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细则》等,建立编校质量培训常态化工作机制,确保教材编校质量。加强教材图书印制质量建设,全面推广绿色印刷。人教版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优良品率显著提升,进一步提升了人教社教材的竞争力。

    一直以来,人教社都保持着教材建设国家队、专业队应有的学术实力和实践能力。一批批专家学者在这个为亿万孩子提供“知识基本口粮”的特殊队伍中心耕笔耘、默默奉献,其中不乏在国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家与名家,如叶圣陶、周建人、吕叔湘、戴伯韬、刘薰宇、方宗熙、吴伯箫、张志公、辛安亭等,他们是新中国基础教材建设事业的先驱者,也永远是人教精神的脊梁。

    进入新时代,人教社也用多种方式培养新一代的编辑人才。针对教科书编写、编辑业务中的重大问题,人教社确定了一批应用型的研究项目,如“人教版教材纵横衔接的研究”“人教版教材中图文科学性的研究”“人教版教材对课堂教学适切性的研究”等,要求各学科教材编辑部门全部参与。

    在社内,人教社打造了完善的培训培养体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组织“人教讲堂”、专题讲座、国外研修、导师制、教育实习等培训培养活动和制度;开展岗位竞聘、轮岗交流等干部选任工作;组织实施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审等,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目前,中国教育学会中有20多个分会、专业委员会都挂靠在人教社,社内许多编辑科研人员担任各分会、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副理事长或秘书长。

    经历了岁月的磨砺,经历了无数次改革与探索,人教社已拥有较强的教材研究、编辑、出版和培训力量。近年来,人教社的人才队伍中,先后有21人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6人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3人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两人获“韬奋出版奖”。

    良心事业 工匠精神

    教材的编研出版是一项铸魂启智的良心事业,因为它服务的是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人教社很多老一辈教材编辑对这项工作的心得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一套中小学教科书从无到有、从一个编写理念到学生手中捧着的实体课本,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普通图书所要求的编辑、校对、印制过程,还需要一个由专家、一线教师和出版社专业人员组成的“三结合”编写团队。其编写和出版的过程也比普通图书复杂得多。如果以菜品来比喻图书的话,中小学教科书就是从播种、育苗到设计菜谱、选料、烹饪都要由主厨全程掌控的有机菜品。

    人教社教科书的编写流程,一般包括框架拟制、样张设计、初稿撰写、统稿修改等环节,可谓环环相扣。各编写人员分头完成初稿后,拿到编写组进行集体讨论,由执笔者本人朗读,其他人进行逐字逐句的评点、修改。这样的工作会议就是一个广开言路的场合。主编往往要以身作则,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在意见不同时还要进行表决。

    教材统稿往往分好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侧重于解决不同的问题。语文教科书的第一次统稿,会侧重讨论内容设计和呈现方式,比如课后练习的设题点是否合适、从什么角度切入更能激发学生思考,写作指导的方向是否准确、作文题目是否鲜活,综合性活动的设计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等。许多在框架拟制和样张设计中未讨论完善的细节问题,都会在编写组的唇枪舌剑中,逐步取得共识。初稿经修改后,进入第二次和第三次统稿。大家关注的焦点逐渐转向对语言表述的细细打磨,还会邀请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参与讨论,务使稿子“接地气”。

    从教材定稿到真正印制成书还有很长的路。人教版教科书除坚持一般图书的“三审三校”制度之外,还会增加多次审稿。责任编辑通读七八遍甚至十几遍是常事;主编和二审、三审都要通读全稿,有时甚至要跟着责编看校样。编校之外,教科书出版之前还会进行多种专题审读,邀请学科专家进行定向审读,消除科学性和知识性错误。比如,语文教科书成稿后会邀请古汉语专家审读文言课文版本及注释,邀请语言学家审读教材的语法知识短文,邀请知名作家对教材语言进行润色,邀请社内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专家审读科普作品及科学术语的注释等。

    教材终审通过后,将联系一些省市或学校进行试教,往往选取农村和城市学校各若干所,从中选择不同水平的班级若干个,以加大覆盖面,考察教材的适应性。试教时间从几个月到一学年不等。编写组成员会随时前往听课,并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之后,教科书编辑便根据一线反馈的意见再次修改教材。在新教科书投入使用前,人教社还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熟悉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和内容变化,并辅导教师用好教科书。同时,还要开发系列配套产品,比如教师教学用书、探究活动报告册、挂图、配套练习册、数字化资源等。在教科书使用过程中,人教社编辑还要进行回访、调研,深入课堂一线听课,与教师和学生座谈;吸纳教研员和教师就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对教科书进行修订完善,为编写新一轮教科书做准备。

    一代代人教人正是秉承着这样的工匠精神,奠定了人教社教材建设国家队、专业队的雄厚实力,这也使得人教版教材长期成为深受一线师生喜爱和乐于选用的品牌教材。近年来,人教社积极面向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学校、广大师生和家长,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从教材调研回访、试教试用,到教师培训、公益捐赠,真诚、持久地服务教育,使品牌影响力更加深入人心。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谈到未来发展,黄强社长说,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的优异成绩将成为人教社新长征的起点。在刚刚开局的“十四五”时期,人教社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材质量为重点,创新教材建设理念,增加教材育人功能,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同时,加快数字能力建设,以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出版融合发展为目标,同步策划研发纸质教材与数字教材、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教辅、电子音像、数字资源的融合发展,建设形成多元化、立体化、高质量的教材配套资源产品体系,建设民族地区专用教学资源,加强全媒体选题策划与全流程管理。要进一步发挥人教社教材建设国家队、专业队、主力军的引领作用,将人教社努力建设成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高品质精神食粮的国家基地,向卓越出版单位的目标迈进,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骄人业绩。(周丹)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1-11-17/202103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