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岳中学位于“东镇之首”沂山脚下的临朐县城,传承原中师学校严谨的校风,沐浴着沂蒙革命老区的光辉,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浓厚的人文底蕴。近年来,学校秉承“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按照“规范、落实、提升”的发展思路,确立“立德树人、多元成才”的育人目标,不断创新实践,精心打造办学特色,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综合高中教育试点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潍坊市教育惠民工作先进单位。
感恩教育
锻造思政育人特色
学校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感恩于心、回报于行、心行合一”的原则,制定《感恩教育周历》,建成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学教育3个教室和红色书廊,讨论形成《海岳“廿四”孝行规范》《规范管理口诀》,开展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六感恩”教育,组织“一日三省”和“十个一”成长活动,每月进行“感恩之星”评选。通过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红色阅读、研学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行为规范中践行感恩,催生发自内心的成才动力,转移到学科成绩的提升上,形成感恩教育的闭环体系,培养“感恩、立志、有为、正直”的海岳学子。
“双减”增效
打磨学科精品课堂
高中教育“双减”的关键在课堂,实现课堂和自主学习效率的“双增”,是“双减”政策的正向反馈。学校锚定高效课堂提升这一目标,开展课标解读、教材通研、课堂模式构建活动,每周设立“课标研讨日”,组织画思维导图、对标对点对题研讨,人人进行解读展示;按照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顺序,遵循“整体—单元—章节”的体系特点,组织教师以单元模块为重点,对教材编排、知识点、重难点以及突破措施等进行通研;组织“学评教”教学改革,实施“一周双备”制度,分解“1459”课堂模式各要素,落实“一个中心、四项任务、五维评价、九个步骤”,组织上好每周公开课,听、说、评、领“四位一体”,打磨各学科的精品课堂模式;营造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三研一提”的浓厚氛围。
强化记忆
培养学生写记习惯
著名学者隋继新教授曾经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过研究,教师一次性讲解几个重要内容,要想让学生牢记在心,一般要强化五六次甚至八九次;如果用同一种方式强化三次,则效果很不明显;用同一种方式强化八九次,反而会产生副效应。针对这一现象,学校推行“三段书写记忆法”。第一段,在阅读两至三遍的基础上,边读边写一至两遍;第二段,尝试着背一遍,记不住的回翻教材重点记忆,然后默写一遍,对默写内容进行核对,将出现纰漏或错误的地方再多写几遍,纠正错误并加强记忆;第三段,马上再默写一遍或先学记其他知识,然后再默写一遍。同时,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对公式、定理、方程式、单词(短语)、古诗文等进行记忆分类指导,师生还创新了任务驱动、台账销号等方式,形成“重视知识强记、动手动口动脑”的浓厚氛围,培养了学生“写记背”的良好习惯。
家校共育
形成“聚焦学生”效应
学校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增强服务办学意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路,完善校、级、班三级家委会建设,建立级部、班级、学科三级微信、钉钉群;落实假期集中家访、周末家访和校长直访制度;多层面开好家长会,解读“新高考”政策,开展给父母写一封信、亲情交流卡活动,并组织优秀家长现身说“教”,同台表彰优秀家长和学生。学校开展“进村到区入户”家访活动,干部教师的足迹遍及全县14个镇街的300多个村庄和城区60多个小区,行程8000多公里,与家长、学生交流2200多人次,实现“家家必到,生生必访”的目标,党总支书记、校长马山与76名家长“面对面”交流。在离学校80多公里的九山镇上城隍村,学生李金涛的父亲握着马山的手,激动地说:“这么远,恁还跑来看学生,学生在学校恁就操了不少心,放了假也呱呱着学生,恁做的真是没得说,把孩子交给你们,我们做家长的放心了!”对此,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马山的想法很朴实,但透露着教育人的真诚:“学生成长既需要好的学校环境,也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只要我们家校携手,一定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未来!”
管理精进、课堂精品、教学精准、学校精致,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形成了集普通高考、艺体高考、春季高考、综合评价、国防参军等于一体的多元化育人格局。学校推荐的案例“‘一主两翼’助推学生多元成才”获山东省“深化高考改革 提升育人质量”优秀成果一等奖。
(王庆成 陈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