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与海信集团研究生联合培养启动仪式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青岛大学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培养、科学研究、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进展。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实现生源质与量双提升
优化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是学校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围绕“服务区域发展”和“优势特色需要”,坚持以“生均绩效”为核心,全面打造与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学科发展及办学特色相适应的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硕士研究生招生综合考评与择优选拔方案,逐步形成“学校主导、学院主抓、导师参与”的三级联动招生选拔格局。本着“质量为先、择优录取”的原则,构建起以“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为核心的博士生招生选拔机制,大大提高了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生源质量显著提升。近5年,学校研究生报考人数从7280人跃升到16550人,增长率达到127%;研究生录取人数从2206人增长到3536人,增长率达到60%。2021年学校共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6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494人。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推进实施“招生改革创新工程”,建立健全多元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加强对考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优化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招生计划向学校优势特色学科、重大科研创新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科教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高水平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倾斜,重点支持学校发展急需、“双高”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流学科,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提供坚实保障。
强化研究生导学思政
建构全员育人新模式
学校持续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通过开展思政讲座等举措,不断拓展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学校注重课程思政建设,根据研究生专业课程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构建了全员育人的研究生思政教育新模式。结合专业课程建设,着力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将研究生课程思政作为优先建设内容,共支持建设39门省优质课程、105门研究生试点课程、84门“一院一课”、1208门网络课程。同时打造推出“我们的榜样”“青研星光大道”等系列栏目,利用微信平台、专刊等,宣传报道优秀研究生代表的典型事迹,以身边榜样培育优良学风。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推进实施“思政教育强基固本工程”,强化研究生党组织建设,探索在实验室、课题组、实践基地等建立研究生党组织,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开全、开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紧密结合。
加快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
形成高层次创新人才大格局
学校大力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先后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东产业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培养,并在研究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实现高度融合。5年来,学校面向科教融合,成立了50余个产学研机构和智库服务平台;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东产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联合招收学术学位研究生20余人。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深入实施“开放融合协同育人工程”,推动学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培养人才,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研究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科学研究。推进跨学科协同创新,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和科研力量战略性重组,建立跨学院联合、多学科攻关、跨学科创新的有效机制,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技术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开展与国际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合作科研、实验室共建、学位互授联授等合作,探索“专业教育+科学研究+国际培养”模式。
聚焦行业需求与实践能力
打造产教双向培养新机制
学校以行业需求为牵引,以高水平实践人才培养为目标,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加强案例库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全面实行双导师制,不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快完善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模式,与海信集团、黄海制药等企业及研究机构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全力打造“学位建设+能力拓展”协同育人模式。5年来,入选省级以上案例库42个,其中两个案例入选“全国MSW研究生案例大赛”百强案例,2019年获批国家教育部门首批视频案例库建设项目一项,成为全国16个入库视频案例之一;获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一个、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两个,建有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4个、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1个。近年来,学校通过设立专项经费、将创新实践大赛列入研究生培养方案等有效措施,全面提高研究生参赛积极性,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各项创新创业大赛中的参与率和获奖率不断提升。2020年至今,获“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国赛二等奖两项、三等奖3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6项、国赛银奖一项。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加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力度,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建立产业(行业)导师制度,探索定制化人才培养方式,培育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探索形成国家主导、行业指导、社会参与、高校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格局。
打通本研培养机制
促成质量导向精培养
以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为导向,学校建立了本研一体化课程体系,打通本研课程选修系统,本校推免生可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2020年,学校25个学院(学部)的638名研究生导师共吸纳2552名优秀本科新生加入了研究团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学校根据人才培养需要,修订了博士、硕士学位申请标准,高质量、多元化规定学术要求。2020年授位研究生主创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492篇,较“十二五”末期增长了6.5倍。同时,学校还通过设立专项经费、将优秀竞赛获奖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要求等措施,鼓励和支持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大赛。在2019年与2020年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学校共组织研究生团队189支,参赛人数628人,指导教师149人;与“十三五”初期相比,参赛人数增长了7.5倍,获国奖数量增长了5.5倍。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推进实施“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工程”,分层次分类别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做到培养环节设计合理,学制、学分和学术要求切实可行,关键环节考核标准和分流退出措施明确。坚持质量监控关口前移,切实做好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环节的考核筛查工作,在关键节点突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要求。进一步完善分流退出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将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打造德艺双馨好团队
为强化导师师德师风建设、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学校组建了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首要责任人、院(部)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导师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青岛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等文件,全面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学校还实施了院校两级导师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常态化导师培训,逐年提高硕、博士研究生导师选聘标准,不断完善导师考评体系,构建了上岗审核、岗前培训、质量检测、量化考核的闭环式研究生导师管理机制,导师队伍逐渐有力精干,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发展梯队。5年来,学校共遴选高层次人才30余人担任博士生导师,与多家高校和研究院互聘合作博导10余人,选拔一批科研水平高、项目经费充足、科研成果丰硕的年轻导师上岗指导研究生。2019年以来,学校有26位研究生导师获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两个团队获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推进实施“导师指导能力提升工程”,将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指导经验、育人能力和培养条件等作为选聘考核内容,建立导师资格年度审核制度,施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支持导师海外访学研修,参与“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协同攻关,到行业企业实践。建立岗前培训、日常轮训制度,规范培训要求。抓好导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导师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履行育人职责。
当前,青岛大学已形成了在校本科生与在校研究生规模2∶1的良好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培养举措、盘活教育资源、强化内涵发展,积极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青岛大学党委书记 胡金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