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西迁老教授行走在梧桐道上。
1959年,西安交通大学的同学们在图书馆阅览室学习。
本版图片均由西安交通大学提供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考察期间于西安交通大学指出
历史铸就荣耀,精神永垂不朽。60多年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党的号召,从黄浦江畔迁到渭河之滨,铸就了坚毅厚重、可歌可泣的西迁精神,彰显了党领导下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精神追求和使命担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今年9月29日,西迁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新时代传承弘扬西迁精神,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教育和科技战线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西迁精神的历史生成
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首西迁人踏歌西行、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和扎根西部、开拓创新的宏伟画卷,西迁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映耀心扉。
西迁是党中央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和社会趋于稳定,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五”计划期间确立的156个建设项目中,在陕西有24项。1952年院系调整后,整个西北仅在咸阳有一所工学院。在西部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尤为重要。高等教育部在西迁通知中指出,“根据中央指示:高等教育建设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及国防建设的要求,必须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计划相配合”。西迁的战略意义决定了西迁精神的高度。
西迁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最伟大的“迁徙”。1955年3月30日,高等教育部党组根据中央方针,提出并上报国务院《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一九五五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7月21日,高等教育部下发《关于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通知》。在交大党委的领导下,迁校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1956年8月,6000多名师生员工手持着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粉色乘车证奔赴黄土地。当年9月10日,西迁第一届学生的开学典礼在西安如期举行,没有耽误一堂课,也没有影响一次实验。西迁教授卢烈英回忆说:“1956年8月10日那天,车站锣鼓喧天、彩旗飘扬,要登车的师生员工和家属有上千人,送行的也有几百人。”1956年底交大在册的767名教师中,迁到西安的有537人,占教师总数的70%。学生热情高涨,1954级、1955级学生迁来西安的共计2291人,占两个年级学生总数的81%。时至今日,万人西迁的磅礴交响依然绕梁,西迁精神正是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积淀形成的。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西迁精神给予高度评价。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西迁精神的精髓
西迁是历史,永恒是精神。西迁时,交大校园里流传着三句感人至深的口号,“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党叫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起行囊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2019年,“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致敬词描述道:“你们是铺路石,金子般闪耀在岁月的最深处;你们是螺丝钉,钻石般旋转在共和国的年轮里。”这些话语生动昭示了西迁人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选择、思想境界和行动风范。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西迁人群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民族大义为念、以家国天下为重的知识分子,比如电工学家钟兆琳、热工学家陈大燮、数学家张鸿、物理学家赵富鑫、电磁学家黄席椿等。热工专家陈大燮作为迁校带头人之一,放弃了大上海的房产和优越生活环境,义无反顾偕夫人首批赴西安参加建校工作。去世前,他把自己一生积蓄全都捐赠学校设立奖学金。“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迁校时已经50多岁,当时周恩来总理考虑到钟先生年事已高,且爱人常年卧病在床,让他不必去西安了,但他坚持克服困难,安顿好家人,只身一人随校西迁。他常常教导学生要理解西迁建设的意义,临终前他叮嘱孩子把骨灰安放在他奉献一生的黄土地上。
西迁精神的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听党指挥跟党走就是最大的爱国主义。西迁人听党指挥跟党走的根源在于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是知识分子的最高价值标准。总结西迁的成功经验,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贯穿于党中央、地方党委、交大党委、校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始终,贯穿于西迁伟业全过程。“听”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把握根本方向。交大西迁的报告前后得到多位中央领导审阅,最后,经毛主席批示下发全党,周总理亲自指挥了交大西迁。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交大党委、校内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跟”党走是根本保障。西迁之时,时任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彭康坚定带头迁校,他开宗明义:“我们这个多科性工业大学如何发挥作用,都要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当时的17位党委委员中有16人迁到了西安。基层党组织在西迁建校过程中不断壮大并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学校召开首届党员大会时,全校共成立7个党总支,党员499人。到1960年,党员总数达到1438人,有10个党总支。地方党委的大力支持是重要支撑。上海市委和西安市委都强调,“交大西迁是国家大局需要”“国家决定把交大搬到西安这个地方,是经过了深谋远虑的”。
爱国主义和听党指挥跟党走是统一的。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种同频共振和与时俱进,同样彰显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西迁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新时代西迁新传人的精神坐标。随校西迁时还不满20岁的学生陶文铨,在西安交大这片沃土上,已经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如今他已年过八旬,仍然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说:“年少时代西迁,得遇学校和很多老师的培养,受益匪浅。现在耄耋之年又遇能源大考,我与我的团队要为国家尽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作出努力。”2019届博士生林舒进在攻读博士期间积极参与陕西农村脱贫攻坚工作,作为“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走进人民大会堂宣讲。毕业后,林舒进选择成为广西选调生,主动申请到那卜镇石茅村担任第一书记,积极带领全村脱贫致富。
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时代。西迁精神经过岁月冲刷、洗涤、沉淀,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在新时代愈久弥新,彰显更加耀眼的光芒。
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是加强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需要。西迁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学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彭康同志曾总结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两条经验,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教师队伍建设。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是高校党委的首要原则。学校党委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四个服务”和“四个面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政治过硬、作风扎实、本领高强。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做到理论武装贯通、理论实践贯通、宏观微观贯通,将精神动力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建设人才战略更强化、基础建设更扎实、融合融入更深化、开放合作更广泛、贡献水平更突出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西迁以来,学校延续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在党政、企业、教育、科技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其中包括51名两院院士。新时代,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矢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牢牢把握思政工作生命线,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断完善“五育并举”育人机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工作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师德师风建设,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是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西迁以来,交大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包括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个汽轮机、汽车制造、制冷与低温和压缩机专业,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处理芯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等。新时代,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学校要坚决承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任,立足基础研究,着力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建立“四主体一联合”研究中心,加强校企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助力国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是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陕西科教资源丰富,要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科教资源,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西迁后,学校急国家之所急,竭尽心力为国家建设培养工业化人才,前10年学校培养毕业生1万余人,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53年的总和。60多年来,学校共培养近30万名各类人才,其中一半以上留在中西部工作,创造了3万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41项获国家“三大奖”,为国家发展和西部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破局,仍是学校的重要使命任务。学校要开拓视野、创新突破、精细管理、破立结合、引领未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融入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依托,发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总窗口作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互动融合,探索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的创新模式,在创新中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贡献交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