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一等奖
周玲棣校长与泥塑社团学生在一起
走进江南名城,“醉美”不过无锡。这里有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惠山泥人,它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情趣盎然,被誉为“具有东方神韵的民间艺术”。正由于发现了惠山泥人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柏庄实小”)将非遗传承融入学校办学内涵,让它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标识。
“泥趣雅心”
研发主题课程
为了使惠山泥人光耀后世,让柏庄实小的学生成为“小小手艺人”和“小小传承者”,学校抓“根”握“本”,成立“柏小泥人”工作坊,创编课程,将泥人引进校园、带进课堂,让非遗文化在校园生根、开花、结果。项目开题伊始,柏庄实小首先确立了研发和实施目标:(1)非遗有传人。借助泥塑,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做中学做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品质。(3)课程中育人。以“泥塑+”为抓手,积极拓展跨学科学域,丰富学习资源,优化学习途径,实现育人方式的多元化展开。(4)生活中立人。用泥塑装点学生童年,以“事”立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于分享的人生态度,修炼学生谦逊、质朴、真诚的品性,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目标明晰了,行动就更有方向。学校采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互促进、优化发展的方式,建构指向学生“和善求真、和乐善思、和毅担当”等品格提升的“泥趣雅心”主题式课程体系。
美术课堂,融合泥塑学习。学校精心选取“团阿福”“十二生肖”“戏文人物”“三百六十行”“新二十四孝”“二十四节气”六大主题作为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浸润学生的童年,以美养性、以文育人。
其他学科,挖掘泥塑主题。以“泥塑+”方式,整合语文、音乐、综合实践等学科,将课本里的中国故事用泥塑的方式进行讲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团活动,创制泥塑作品。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成立柏庄实小泥塑社团,一个年级一个社团,设立递进式菜单自选课程:“小荷才露、妙手捏泥”——设计组,“蓓蕾绽放、彩绘泥人”——美化组,“走近大师,创新造型”——提高组,“我型我秀,品赏泥韵”——鉴赏组。
“泥融雅兴”
活化传承形态
一团团泥,在揉搓、捏制、装点、描画中唤醒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与兴趣。柏庄实小通过对惠山泥人这一传统民间艺术进行“活态”传承,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素材链接经验。学校对创作主题进行了生活化改造。(1)“守望经典”:在教师的指导下,《西游记》《水浒传》《牡丹亭》等经典作品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的手中。他们还将创作人物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赋予自己的想象与灵感,为经典烙上属于自己的印记。(2)“回归生活”:学校把六大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对接,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富有趣味的创作。(3)“接轨现代”:“柏小泥人”在传承惠山泥人的技法内容和精神的过程中,从儿童立场出发,取其精华,融入现代生活元素,更好地为学生品格提升服务。
主体参与实践。柏庄实小十分重视学生的卷入过程。从学生个体的“仿学·自创”开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根据课程提供“菜单”,让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判断,在模仿中起步,在模仿中创新。然后由小组群体“协作·共创”,学校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创建泥人活动社团,社团成员明确分工,发挥各自特长,合作、分享、共同提高。最后再由学校整体“辐射·再创”,以“柏小泥人”为辐射点,学习先进经验,加强校际联动,“请进来、走出去”,努力为学生营造作品二度开发的氛围和环境,使泥塑项目成为学校内涵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方式呈现多维。在课程主旨的艺术化表达上,学校秉持以下几个原则。(1)“从单一走向多元”:传统的惠山泥人作品,多以“阿福”、“阿喜”、戏曲人物等单个形象呈现;在此基础上,学生发挥想象,把人物创作与校园生活、经典名作融合,从一个场景走向多个场景,从一个学科走向多学科融合。(2)“从静态走向动态”:学校出台泥塑校本课程方案,将泥塑传承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让泥塑文化精髓在学校课堂中落地生根;学校注重从线下实物走向线上视频,让学生、家长、教师共享成果;招聘小小讲解员,讲述泥塑故事,提升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与民族自豪感。(3)“从校内走向校外”:为了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师生走进社区,为当地居民讲解泥塑作品故事,传授捏制方法,进行“快闪”义卖;定期在泥人博物馆、公园等地举办专题展览,借力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让更多人领略无锡惠山泥人的文化魅力。
“泥塑雅行”
推进序列活动
玩泥是孩子的天性,一呼百应。学校将泥塑德育序列化,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好品格,每年举行“泥塑节”,评选泥塑“小达人”。一团团泥在学生手中变化着,是活动,是游戏,也是创造。
主题创作“我能行”。围绕“多彩的校园生活”“我爱我班”“缤纷的童年梦想”等不同主题,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泥塑创作大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加深对学校、班级文化的了解,增强认同感和自豪感。
亲子泥塑“我参与”。为了让泥塑项目走向家庭,学校号召学生与家人一起捏泥人。当一个个泥人形象“问世”时,当学生与父母交流泥人作品创作感悟时……亲子关系更加亲密,亲子交流更加融洽。因此,每年的“泥塑节”,学校都会举行“我捏你绘”亲子展示秀。
家乡风采“我展示”。学校组织以“美丽的家乡新貌”为主题的“泥塑展示周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感受家乡建设的成就。这种立体的泥塑呈现方式,给予学生更多想象和创作的空间。学校鼓励师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在合作的过程中,看家乡新面貌、听家乡新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泥韵雅境”
打造物型空间
学校坚持“秉承传统文化,彰显泥塑特色,打造和美校园”的文化建设主题,合理规划校园布局,精心打造柏庄实小“泥韵五景”,陶冶师生性情,砥砺师生德行。
一“院”百汇显特色。学校建立特色标志性建筑——少儿泥文化研究院。把泥塑博物馆搬进校园,让师生领略北京兔儿爷、天津泥人张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泥文化特色,让非遗泥塑进入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们的心中。
一“墙”百和铸校魂。依据校训“和”,组织师生亲手设计制作泥塑“百和墙”。墙上拓有师生捏制的大小不同的“百子阿福”,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众多“阿福”团在一起,传递的是柏庄实小人“以和致远”的发展信念。
一“园”百孝话感恩。依据学校“心中有棵感恩树”德育品牌活动,开设“百孝园”德育主阵地,用泥塑的方式,讲述从古至今“孝”的故事,传递“孝”的德性。
一“窗”百聚展经典。根据阅读工程规划,将经典诵读与泥塑表现手法有机结合,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在校园内醒目区域设置师生泥塑作品展示窗,充分展示泥塑童话、诗歌作品。
一“坊”百合养心性。学校成立“柏小泥人”工作坊,为有泥塑兴趣的师生提供交流研讨场所。在这里,师生分享捏制心得、切磋捏制技艺,让心灵得以滋养、情绪得以释放。
“泥人雅正”
构建评价体系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校把发展性评价贯穿非遗传承的全过程。
设立“争章考级”体系。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设有6枚勋章,按层次递升依次为第一章“我型我塑”、第二章“惟妙惟肖”、第三章“色彩和谐”、第四章“装銮精巧”、第五章“高坯高画”、第六章“信手捏来”。
建构“E+”评价模式。“微信赞”——美图展: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设立“泥塑惠人”栏目,展出学生的作品图,进行集赞评点等活动。“微美篇”——美篇集:发布一些学习参观、捏制创作、成果展出的活动美篇,图文并茂,让更多的人及时了解学校品格工程的实施推进过程。“微视频”——美颜秀:发布一些专家指导、学生比赛的视频资料,让群众投票评出优秀活动和优秀成果。
建立“指尖上的童年”成长档案袋。《工序册》:学生逐步掌握泥塑“一印、二捏、三镶、四压、五扳”5道工序,设有自评、小组评、导师评环节。《绘本集》:设计泥塑作品手绘稿,装订成绘本手册,右下角设有评议栏和改进建议。《荣誉卡》:设计作品发布栏,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可以是体验日记、作品照片、荣誉证书,等等。
2017年,柏庄实小作为全国15所“非遗进校园”优秀课程范例代表之一,得到业界专家的一致好评;曹浩洁老师参加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模拟美术课堂教学比赛,执教的“戏文彩绘”获一等奖。2018年,柏庄实小“惠山泥人”学生工作坊获江苏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类特等奖。2019年,柏庄实小“惠山泥人”学生工作坊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类一等奖,“红领巾泥文化研究院”被评为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特色品牌项目;2020年,“泥塑惠人:非遗项目的校本化活态传承”被评为无锡市第二批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优秀项目;2021年,“泥塑雅韵代代传·非遗文化脉脉承”获评首批江苏省中小学“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柏庄实小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如今的柏庄实小校园,泥韵飘香,童心飞扬。“泥塑惠人”,不仅是一门技术的传承,更是一种人文、一种生活、一种精神的赓续。它已融入柏庄实小师生生命成长的文化基因,成为提升学校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光芒!
(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校长 周玲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