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6日,“中国好课堂”西北地区初中学段展示课活动在陕西省户县落幕,有两位年轻人的表现引起现场600多名教师的热议。在90名上课教师的展示中,两名尚未出茅庐的准教师,取得了一个特等奖、一个二等奖的佳绩。他们就是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的教育硕士徐子兰和兰婧同学。
相比于众多观摩教师的“意料之外”,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则“宠辱不惊”。他们认为,这个结果得益于近年来学校对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改革,可谓“情理之中”。
陕西师范大学是我国首批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高校,目前有19个教育硕士和3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领域。
2010年,全国所有中小学已全部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但是,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学却与新课改的要求严重脱节,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决定从教育硕士培养入手,从顶层设计开始,全方位进行改革,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理念与方法同步,接上现代课堂的地气,与新课改实现零距离融合。
校内校外双导师
要弥合理论与实践的落差,首先得有一支能接上基础教育地气的导师队伍。
学校实行双导师负责制,从校外聘请了一批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一线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作为校外合作导师,与校内教育硕士导师一起,共同参与教育硕士培养计划与方案的制定、教学过程实施、案例编写、专业实践、项目研究和学位论文指导等。
与此同时,学校与一线课改名校、课改名区建立合作基地,让在校硕士直接走出校园,走进中小学课堂。
学校先后与西安铁一中等8所毗邻中学签订了共建“教育硕士导师合作基地”协议,教育硕士每学期至少进校2周,开展基础教育调研和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与山东杜郎口中学等44所全国基础教育课改名校签约,作为教育硕士创新实践基地,承担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教育硕士实践指导和交流研讨等任务。
技能训练与案例库建设齐步走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指导各相关培养单位形成了19个专业领域的培养方案,构建了“实务优先”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完善各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班级管理学、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等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特色课程。
学校依托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和高水平的研究与实训团队,开发了教学设计案例库、典型教学案例库、创新教育案例库、板书测试系统、教学反思系统、心理测评系统、创造性人才选拔系统、网络互动平台等实训资源库和软件系统,为全日制教育硕士二年级学生开设《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专题》实训课程,采取“理论指导+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自主反思+行为反馈”的多元教学模式,实施严格考核,合格者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初级证书”。通过专门的教师胜任力测评工具测查比较,实训后教育硕士的胜任力较实训前普遍有显著提高。
研究生院还依托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加大案例资源库建设力度。通过与基础教育学科专家合作开发、与示范高中组织同课异构和赛教活动等方式,全力打造“三优”(优秀学校、优秀教师和优秀课程)精品示范课专题资源,累计开发了近500个示范课资源,制作完成精品示范课资源240例。2013年3月开始录制的“中国课改”系列讲座,通过学校网络实时互动平台向教育硕士开讲。
构建多层次协同实践平台
学校加大与行业合作力度,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行业单位,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通过“行业协同”构建多层次实践平台。
2013年7月开始,学校专门为教育硕士和免费师范生开设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讲座”,先后聘请了一批全国著名的课改专家进校园上课。在校学生通过与一线专家面对面交流,加深了对新课改的了解,不少研究生因此成为新课改的坚定支持者。
2014年7月,陕师大研究生院又联合哈尔滨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宁夏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等师范院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共同创建了西部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以全国课改示范区域和课改名校(名园)为基地,建立大学教授工作室,带领教育硕士深入教学一线,全面学习、研究新课改,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硕士培养不接地气的问题,同时提高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专业水平。目前,这一工作在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安徽省铜陵铜都双语学校、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前进路小学、西安铁一中滨河中学、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幼儿园等单位逐步展开,影响日益扩大。西部甚至在东南沿海的不少师范院校也要求加入进来,以期共同推动教育硕士培养改革工作。
(作者单位系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