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每周推荐 教育之宗旨何在?

[db:作者]  2015-01-21 00:13:34  互联网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之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就有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知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如佛教之一派,及希腊罗马之斯多噶派,抑压人之感情,而使其能力专发达于意志之方面。又如近世斯宾塞尔之专重知育,虽非不切中一时之利弊,皆非完全之教育也。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此三者。今试言其大略:

  一、知育

  人苟欲为完全之人物,不可无内界及外界之知识,而知识之程度之广狭,应时地不同,古代之知识,至近代,而觉其不足;闭关自守时之知识,至万国交通时,而觉其不足。故居今之世者,不可无今世之知识。知识又分为理论与实际二种,溯其发达之次序,则实际之知识,常先于理论之知识,然理论之知识发达后,又为实际之知识之根本也。一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博物学等,皆所谓理论之知识,至应用物理化学于农工学,应用生理学于医学,应用数学于测绘等,谓之实际之知识。理论之知识,乃人人天性上所要求者,实际之知识,则所以供社会之要求,而维持一生之生活,故知识之教育,实必不可缺者。

  二、道德

  然有知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之人物也。夫人之生也为动作也,非为知识也,古今中外之哲人,无不以道德为重于知识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盖人人至高之要求,在于福祉,而道德与福祉实有不可离之关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爱敬人者反是。如影之随形、响之随声,其效不可得而诬也。书云:惠迪吉,从逆凶。希腊古贤所倡福德合一论,固为古今中外之公理也。而道德之本原,又由内界出而非外铄我者,张皇而发挥之,此又教育之任也。

  三、美育

  德育与知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厉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厉害,而如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孔子言志独与曾点,又谓兴于诗,成于乐。希腊古代之以音乐为普通学之一科,及近世希痕林、敬尔列尔等之重美育学,实非偶然也。要之,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知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然人心之知情意三者,非各自独立,而互相交错者。如人为一事时,知其当为者知也,欲为之者意也,而当其为之前,又有苦乐之情伴之,此三者不可分离而论之也。故教育之时,亦不能加以区别,有一科而兼德育知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随看随想

  该文原载1906年某期《教育世界》;作者时任该刊主编。王国维以学者名世,在许多领域都有精深造诣;所论“教育之宗旨”,也即此例。

  完全之人物,身体和精神发达且调和,知力,感情,意志,实际之知识,理论之知识,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厉害……这些100年前提出的概念和命题,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考,是不是依然有价值有意义?

  近年来,人们好像颇为关注民国、关注民国教育。例如民国中小学教材的出版,至今仍被热议。这应该被视作理性的、质实的拓展视域。重视当代中国时空之外的思想资源,本是应该的和必要的;对民国教育史实、教育人物、教育言论的了解、研究和借鉴,自属当然。因而,阅读王国维,阅读蔡元培、陶行知、郑晓沧、晏阳初、张伯苓、杨贤江……就是我们的一课。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2-11-25/202535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